候鳥不再愛臺灣?13種候鳥趨勢顯降 原因不明

青足鷸(圖片提供/特生中心)

臺灣近年愈來愈重視環境保護與動物保育,有機及友善農作面積也逐年擴大,但沒想到候鳥數量卻呈現明顯下降趨勢!農委會特生中心根據6年大規模的數鳥監測結果,發現有13種來臺度冬水鳥族群明顯減少,推測這13種鳥類的全球族群數正在減少,或是與臺灣各類濕地面積減少與棲地品質劣化有關,候鳥來臺渡冬數量減少真正的原因,特生中心將進行研究。

數鳥嘉年華是每年賞鳥界大事,最新的一筆觀測資料是2020年初由1,054名賞鳥者共同執行,年初完成176個樣區的鳥類調查,監測範圍涵蓋臺澎金馬以及東沙島,共記錄350種,32萬3,979隻次的鳥類。特生中心利用2014年至2019年數鳥嘉年華的數鳥成果,分析來臺度冬候鳥的族群變動。

自2014年以來,台灣一項公民科學項目-台灣新年鳥類計數(NYBC Taiwan),用於監測台灣及其外圍島嶼遷徙水鳥的狀況和種群趨勢。 (圖片來源/數鳥嘉年華)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表示,度冬候鳥增減情形,各國不一,以日本為例,雁鴨及灰面鵟鷹的族群數量減少中,臺灣觀測到的雁鴨數量沒有明顯變化,而根據猛禽研究會的觀測,灰面鵟鷹族群數在臺呈現增加。6年來,來臺度冬候鳥減少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全球族群量減少,或是全球族群量沒有減少,但已改變遷徙路線不飛來臺灣;林大利說,候鳥不願再待在臺灣度冬,以及改變遷徙路徑不經臺灣的原因,是特生中心要進一步研究的主題。

候鳥度冬主要在棲息地在蘭陽平原、彰化沿海,以及嘉南沿海魚塭等處,林大利鎖定50種常見候鳥進行分析,包括水鳥、雁鴨、鷸鴴、海鷗等鳥種,發現整個臺灣的東方環頸鴴、青足鷸、磯鷸和長趾濱鷸的數量明顯減少,只有白冠雞的數量增加。族群數減少趨勢最明顯的地方在蘭陽平原,共有9種水鳥的數量顯著減少,包括赤頸鴨、磯鷸、小環頸鴴、長趾濱鷸、小青足鷸、太平洋金班鴴、田鷸、鷹斑鷸和黑腹濱鷸;外海常有大面積泥灘地的「彰化沿海」,蒙古鴴、鷹斑鷸、赤足鷸和三趾濱鷸的數量明顯減少。

短短6年的監測就能看出鳥類族群數量變動,林大利說,這個變化速度很快,後續要探討的是哪些原因造成候鳥族群數量下降,候鳥來臺度冬的棲息地有:泥灘地、淡水濕地、水稻田等選擇偏好,這些棲地的面積是否減少、環境是否被污染或變差,需要時間進行調查。

每年數鳥嘉年華參加的鳥友人數以及樣區數量增加,林大利說,理論上數到的候鳥應該愈來愈多才是正常現象,但實際上卻是顯著減少,「那就表示(候鳥)族群數量下降速度很嚴重,才會出現這樣的訊息」,6年監測大數據讓研究人員充滿憂慮。

長趾濱鷸(圖片提供/特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