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的化肥與農藥是必要之惡? 樹木醫師:應避免過度使用

森林的樹木能茁壯生長,歸功於優渥的生長環境,和土壤層內滿滿的益生菌、微生物等。而都市內的樹木,少了源源不絕的益生菌、微生物幫忙製造養分,需適度的施肥,才能幫助樹木生長並維持健康。(圖片提供/CC0 Public Domain)

內容提供/柿子文化 文/詹鳳春

一直以來,我對樹木的治療是以不危害自然生態為原則。臺灣近年來多採取薰蒸法來治療樹木癌症,將稱為「麥隆」的熏蒸藥劑混入土壤中,待其氣化後擴散至土壤內部殺菌。麥隆接觸水分後會轉變為有毒氣體,除了嚴重影響人體健康外,更會消滅土壤中一切有害及有益的微生物,讓土壤變為死土,因此在歐美國家受到了嚴格的管制。

那麼,飽受爭議的麥隆成效如何呢?其實,多數罹癌症的樹木不是接近壽終正寢的老樹,要不就是體質衰弱,勉強治療也是半死不活、來日無多。站在樹木醫的立場,罹患癌症的樹木已進入自然淘汰的程序,治療後多半也活得不健康。更何況,我相信樹木非常深愛大地,絕不希望強行施用化學藥劑, 讓土壤內的生物、微生物,甚至整個生態都跟著葬送;這就好像用化療將體內的好細胞及壞細胞一併扼殺,最終卻導致免疫力跟著降低。

小黑蚊肆虐的背後真凶

常有人問我:「我們的公園充斥著農藥及化學肥料,這樣不會有安全上的疑慮嗎?我們甚至不敢靠近公園裡的樹木,只能讓小朋友在草地上奔馳……」

不得不承認,我們目前確實過度使用了農藥或肥料,也因為這些化學物品的濫用而帶來了難以預料的危害,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例子,便是小黑蚊的氾濫。在過去,小黑蚊並沒有如此猖獗,如今卻逐漸遍布整個臺灣,原因便在於過度使用農藥造成小黑蚊的天敵「蜻蜓」大量消失,擾亂了生態的食物鏈。

除了農藥外,過度施肥也會導致土壤中殘留化學肥料,不但汙染地下水,還會隨著雨水沖刷流入河川,影響生態系。

我們間接破壞了自然的生態系統,連靠近樹木都得抱持著警戒,最終導致身心壓力無從釋放。這樣的環境真的是我們所需要的嗎?我努力倡導愛樹、拯救樹木,也致力於教育業界對植栽維護的正確概念,就是希望能喚起大家對樹木、對大自然的保護意識,改變當前的困境。

樹木真的離不開農藥嗎?

除了農藥,我們也會主觀的認為樹木離不開肥料。不知道大家是否想過一個問題,每年春天,我們都能看到滿山的櫻花齊放,這些櫻花樹平日並無人照顧, 更遑論定期施肥了。

森林的樹木之所以能茁壯生長,甚至存活百年、千年,除了仰賴本身的遺傳因子之外,主要應歸功於優渥的生長環境,和土壤層內滿滿的益生菌、微生物等,它們的存在都能幫助樹木提升免疫力。反觀都市內的樹木,少了源源不絕的益生菌、微生物幫忙製造養分,再加上人工基盤限制了生長的空間,是以必須適度的施肥,才能幫助樹木生長並維持健康。

過度使用化學肥料除了造成土壤保水力及保肥力降低、土壤微生物減少外, 也會導致藉由微生物所建立的生態系統失衡,殘留在土壤內的化學肥料更會造成環境汙染。另一方面,對經濟作物長期、大量的施用肥料,不僅會剝奪土壤原本的能量,使土壤逐漸轉為貧瘠,就連種出來的蔬果都會因此營養不良,無法製造出人類所需的維他命、鐵、鈣等營養素。

害蟲並不壞

我在大學修習昆蟲學時,老教授曾在課堂上對我們高喊:「昆蟲無罪,害蟲並不壞,是我們人類擅自為牠做出這樣的定位。其實好與壞並沒有那麼的絕對, 只不過是彼此的生存之道互有衝突罷了。」

教授的這番話讓我對害蟲有了另一種看法;人類基於自己的立場將害蟲定調為「壞的」,如果這些害蟲有機會發聲,相信牠們一定會告訴大家:「我們一點都不壞!」

樹木醫的訓練也包括了修習農藥學,當中談及了各種置昆蟲於死地的化學藥物,這些藥物多以摧毀、擾亂自律神經系統的方法來殺死昆蟲,沒錯,昆蟲跟人類一樣具備自律神經系統。愈是了解這方面的資訊,我對處置昆蟲的諸多手段便愈感不忍,因此近年來我努力推廣自然農藥,以各種天然的成分驅趕昆蟲,用柔和的方式與所謂的「壞蟲」保持距離、和平共處。

【延伸閱讀】

醫治樹木、也被樹治癒了!臺灣第一位女樹醫─詹鳳春

落葉變多了?可能是「褐根病」惹的禍 樹木醫詹鳳春:得靠樹的自身免疫力克服

都市內的一點綠意 行道樹的美麗與哀愁

本文摘自柿子文化《醫樹的人:臺灣第一位女樹醫教你如何看樹、懂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