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土壤更潔淨 雨來菇的無土栽培技術

夏季栽培藻體約5公分以上即可採收。約5公分以上即可採收。

文.圖/黃中建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代理助理研究員 葉育哲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作物改良課副研究員兼課長

無土栽培技術培養的陸生藍綠藻乾淨無雜質,清洗方便且可減少資源耗費,其營養價值豐富,烹飪後口感由如木耳般,可與任何食材相互搭配。

陸生藍綠藻大多分布於異常乾燥的地區,像是,草類根部附近、向陽坡等。生長環境常見較多的石礫、石塊、沙粒,或者現蹤於建築物頂部、一些橋梁的引橋和橋墩的表面。陸生藍綠藻的生長受土壤、植被、光照等影響,生長無嚴格的時間性,一年四季均可在自然條件下生長,無論哪種環境,陸生藍綠藻生長仍必須有充足的水分,但不宜漬水,適合在中性至微鹼性和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土壤生長。目前在屏東縣滿洲鄉有量化栽培,農民引流欖仁溪水進行噴灌溉,目前已有鮮品進入市場販售,另外在臺東、宜蘭有小量栽培外,其他縣市尚少有農民專業栽培。

陸生藍綠藻於改良場內栽培現況。

不織布栽培,乾淨省力 遮光60%養出厚實藻體

陸生藍綠藻栽培資材(介質)選擇時,需考慮栽培後藻體潔淨度、資材吸水能力、資材透氣性、藻體覆著性等條件,以下為各種資材(砂質壤土、牡蠣殼、雜草抑制蓆、3分碎石、河蜆殼、不織布等)實際栽培藻體的初步結果:

一、以砂質壤土與牡蠣殼栽培的藻體非常不潔淨,栽培後常有雜質包覆在藻體內,清理後仍有非常多雜質殘留,且砂質壤土經澆灌後會濺起泥漿水,常覆蓋藻體而導致死亡;但砂質壤土富含有機質且吸水快速,對於藻體生長有助益,試驗初期砂質壤土栽培的藻體生長非常快速,藻體外觀厚實且有重量。

二、雜草抑制蓆栽培的藻體覆著能力不佳,噴灌過後,藻體因表面水流動而聚集在一起,長期讓藻體聚集在一起易導致底部藻體因堆疊而潰爛黃化。資材本身不吸水,所以噴灌後乾燥較為快速,再經太陽照射後,雜草抑制蓆溫度會超過45℃,容易影響藻體生長。

三、若以碎石栽培藻體,由於碎石吸水能力差,栽培時需要補給較多水分,藻體栽培後乾燥速度也較快,適合使用在水源不缺乏且經常下雨的區域,現今屏東滿州鄉均採用碎石栽培,因汲取溪水噴灌,水資源較充沛,不怕缺水。

四、使用河蜆殼栽培藻體,因吸水能力差,澆水後殘留水會淤積於蜆殼凹槽處,藻體有些潰爛有些則過乾,且殼凹槽處易生長青苔,造成陸生藍綠藻品質不穩定,管理非常不易。

五、以不織布栽培藻體,資材取得方便,價格也不貴,資材有吸水能力可減少噴灌水量,水量過多時也具有排水性,栽培後無雜質汙染,採收後清洗非常快速,只需清洗藻體表面粉塵,鮮品即可食用與販售。

不同栽培資材的藻體成長差異。

無土栽培優缺點分析

陸生藍綠藻以不織布無土栽培後,撿拾藻體不會沾附其他雜質導致交叉汙染,大幅縮短清洗時間,1公斤藻體約10分鐘即可清洗完畢,且不會因為清洗而破壞藻體外觀而影響賣相,比起野外採集的藻體,節省非常多的清洗時間。此外,無土栽培技術可讓藻體乾枯時快速吸水,減少澆灌的水量,節省水資源與電力消耗,並達到藻體乾溼循環的需求而快速生長。但藻體栽培一段時間後,不織布常出現黃、橘或綠色斑點,不織布也因栽培時間常會有硬化的現象,目前觀察這些斑點對藻體傷害不大,會影響栽培時視覺感官但不影響栽培產量,且經刷洗過後可去除斑點及硬化現象。

生長良好藻體外觀皺褶多且捲曲。

結合不織布與光照度進行栽培管理,陸生藍綠藻體播種直徑約2公分,栽培期間藻體澆灌採用乾溼循環方式。當藻體充分吸水後,藻體外觀膠質鞘飽滿,表面Q彈呈現半透明狀,此時要關閉噴灌系統,等到完全乾燥後,藻體乾癟成片狀,有時潰縮成團粒,外觀呈灰黑色,像是乾燥的木耳狀態,此時再進行噴水。噴水時程夏季約一天一次,冬季約2~4天一次,若遇上連續降雨,待藻體乾燥再行澆灌,但連續降雨常遇到藻體膠質鞘破裂,建議連續降雨前,先將較大藻體預防性採收,以減少損失。陸生藍綠藻栽培建議適溫為25~30℃,若栽培溫度低於15℃或高於40℃時,藻體生長將減緩。夏季栽培一個月後,藻體直徑達5公分以上時即可採收,冬季因溫度低將延長到1.5~2個月可採收。

栽培藻體較野生藻體肥厚。

栽培種原取得可在雨後野外採集藻體,清除枯草與泥沙後栽培,也可從市場購買新鮮藻體,將大藻體分出直徑2公分大小藻體後,撒播於栽培場地,若採用乾燥藻體,則先泡水一小時,再將藻體拆分後灑種栽植。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