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關爬山】山的孩子

文字.攝影/楊理博

路的盡頭擺上米酒與竹杯,乳白色的米酒,底部還有微微的酒糟沉澱,裝在回收來的寶特瓶裡,樸實的外表卻有著真誠的心。入山的人們一一上前,斟了酒手執竹杯,對著山心中念念有詞。

自從開始跟著布農族的長輩在山上工作,入山儀式已是習慣。或說「餵靈」、「祭告」,有些地方也會跟著漢人的說法,叫「拜拜」,其意義都是在進入山林之前,用虔敬的心與山中的靈對話。外人眼中樂天的原住民,在敬天畏靈方面其實一點都不馬虎。

入山儀式後,各校的老師帶著學生離開道路,往上爬坡進入山林之中。這條高繞的小徑是新開的,原本的路在今年的雨季崩了。高繞的路穿過舊部落家屋群,疊石的駁坎就在路旁,像是冥冥中有股力量,要人們正視他們的存在。

這個地方曾是布農族的聚落,稱為mamahav,「山胡椒之地」。日治時期政府沿著鹿野溪開鑿警備道橫越中央山脈,此處設立了「清水駐在所」。民國之後,林業砍伐曾伸入深山之境,此地歸為「延平事業區」;隨後又因保育意識抬頭,劃作「台東蘇鐵保護區」,黑白照片裡的木造駐在所換了鐵皮新裝,成了現在的林務局工作站。

而就在今天,這個地方即將再多一個新的名字:山胡椒學習基地。

從祭告之處步行,上上下下約莫20分鐘,重新油漆的粉白色工寮就映入眼簾,說起來是很近的山。然而這條路,卻走了12年之久。

12年前,曼儀第一次來到這裡,為了黑熊調查而來,部落的長輩指著遠遠的山頭說:「就是那裡,熊就在那裡。」那時的他還是一個來自西部平地,對布農文化懵懵懂懂,卻對山充滿憧憬的女孩。誰知道就這樣一個緣分,他慢慢的走入部落,並成為部落裡山林教育與傳承的重要推手。從前年開始的「小小minbunun計畫」,適逢教育部體育署積極推動山野教育,得以與部落的國中小配合,帶領學校的師生走入山林。這次來參與學習基地揭牌儀式的,都是曾經一同入山的老師學生們。

然而對原住民學校來說,山野教育不是單純的體育課。山裡,有族群的文化與歷史。「以前我們也帶過學生去嘉明湖,風景很美卻有一種失落感,除了當個觀光客我們還可以做什麼?」朱老師感嘆。直到後來崁頂部落開始了尋根運動,試圖找回每個人的家族名與家族的遷移路線,朱老師才發現,「對!我們上山,是為了要帶學生回家。」

入山前的儀式,以自釀的米酒餵養山之靈。

PROFILE

楊理博

旅行是生活,土地是信仰,戒不掉的是把生活裝進背包裡,走入他方與山林。把親土文化當成直譯自大地的語言,聽古老的故事,唱土地之歌。現在努力的學習當一個山人。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20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