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物詞彙藏學問

送禮

文字/王薈雯、李怡欣 參考資料/亦玄《新編台語溯源》 插圖/Hui

同樣是送禮,換成臺語時,有人習慣說「伴手」、有人會講「等路」。伴手跟等路雖然都指禮物,但考究詞彙起源,兩者的使用時機其實存在細微的差異。除了等路跟伴手之外,禮物在臺灣還有一些特別的說法,臺語禮物用法差異,一次統整說分明!

伴手phuānn-tshiú

在日常生活中常聽見伴手禮,其實在臺語裡「伴手」即為禮物。連橫《台灣語典》寫道:「 贄曰伴手。俗赴親友之家,每帶餅餌為相見之禮。而台北曰手訊;謂手之以相問訊也。」贄的意思就是禮物,伴手是前去拜訪親友時攜帶的 禮物,不僅通行於閩南與臺灣地區,浙江溫州等中國地區,也保有這個文雅的用法。

等路(tán-lōo

「等路」可說是最有特色的說法。在坊間有一說是孩子們「等」待大人自遠「路」親友家回來,等路於是成為大人外出旅行或拜訪親友後,帶回給家人小孩的禮物;也有一說是過去 親朋好友來訪時,主人總會在路口等待,準備為客人帶路,客人帶去的禮物因此稱作等路。不過,並非所有臺語口音都有「等路」一詞。

送禮是東方文化中很重要的禮節,除了平時到親友家作客,農曆年節及新婚歸寧更是「來時伴手、回時等路」,不可失禮。大人為了送禮費心花錢,小孩則是最大的受惠者,在民間 有「妗仔愛伴手,姑仔愛等路」一句俗諺,意指娘家的孩子急盼姑媽早點帶來「伴手」,自己家的孩子則急盼媽媽趕快從外婆家帶回「等路」。從俗諺即可看出伴手與等路送禮方向的差異。

帶手(tuà-tshiú)

這個詞彙則相對陌生,因為帶手為金門話,指探訪親友時帶的禮物;除金門外,新竹也有相似用法「帶手物」( tuà-tshiú-mngh)。吳瀛濤《臺灣民俗.歲時》寫道:「 自初二起,媳婦回娘家探親,稱曰 『做客』, 即歸寧。……歸寧時,隨帶禮品,謂帶手。」帶手在此指媳婦初二回娘家時帶的禮物。

手信仔(tshiú-sìn-á

「信」在古代是傳遞訊息的使者,到唐代則引申為禮物,「手信」則是親手送人的禮物,通常指可作為禮物的糕餅零食,是港澳地區很普遍的說法。

お土産/ おみやげ(oo-mí-iá-geh)

此為「土產」的日文發音,一般指外出觀光、出差帶回的禮物。臺灣曾被日本統治,臺語因而保留了一些日本詞彙,お土産即為一例。日文的「お土産」特別是指從出差、觀光地點帶 回來的在地名產,帶有當地的風土特色。臺語另有「名產bing-sán」及「特產tik-sán」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