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寮水梯田成為瀕危動植物庇護所,獲國際肯定

文/ 林務局 圖片提供/ 狸和禾小穀倉

去年底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甫落幕的第十三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會議(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onference of Party 13),由林務局與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共同以「 紮根在大地 – 社區參與和生物多樣性」為議題所辦理的周邊會議,其中以貢寮「和禾生產班」在地社區參與水梯田保育的成功案例,獲得與會國際人士的注目與讚許,國際永續發展協會(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ISD)地球協商報還作了特別的報導 。

貢寮水梯田的溼地保育案例,大家好奇,農民可以兼任瀕危生物的棲地管理員嗎?兼顧環境公益的農作物也能受消費者青睞?小學生到大學生都來梯田上生態課? 其實這樣的經驗在林務局的推動下已然有成。

林務局從民國99年開始,結合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及貢寮「和禾生產班」居民,將分散於十多處,共7公頃串接森林和溪流的水田裡,以犧牲部分稻米產量、多付出勞力的管理方式,營造了18種瀕危動植物的家園,恢復水源地原已有自然的水源調節補注功能,讓25種洄游性魚蝦蟹有乾淨的溪流棲地。

現在這個由在地社區組織接手棲地維護管理,並由青年農民監測指標生物來評估保育成效的案例,已營造出公部門與民間攜手合作的另類自然資源保護區域,不僅在今(105)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3次締約國大會周邊會議案例介紹,並收錄於IPSI「里山倡議宣傳手冊」,與國際人士分享與交流。

農人犧牲農作產量,讓利給瀕危生物

林務局表示,由於臺灣地區都市化發展迅速,造成許多生態與環境敏感地區之過度開發。民國60年代開始,保育相關法規陸續實施,農委會在民國88年串接中央山脈由北到南的自然保護區域,形成全長630公里的中央山脈生態保育廊道,保全了中高海拔野生動植物的生存棲地。但位於城鄉發展區與中高海拔山區間之淺山地區,尚缺乏系統性之保護策略,生存其間的生物面臨極大的生存壓力,部分物種已滅絕。

臺灣東北部貢寮區域淺山環境過去有連續大面積的水梯田地景,也是許多水生生物最後的棲地。民國100年起林務局與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合作,推動貢寮地區的水梯田復育,除了尋求在地農戶及居民的合作,恢復水梯田生態系功能外,也整合資深農人的在地知識,建立田間管理的保育原則,近3年並進一步朝六級化發展,推動有承載管制回饋農民收益的體驗產業。

農人雖犧牲了部分農作產量,但是讓稻田恢復了生機,提供鉛色水蛇、挖耳草、黃腹細蟌等生物優質棲地,中大型動物如食蟹獴及野豬也回來了,如今田區已變成500多餘種生物共棲的家園。基金會並與在地社區學校一起發展具環境知能的課程,成為一處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實習基地,目前已有約4,500人次透過近200場的環境學習體驗參訪,瞭解淺山生態系的重要性。

二期休耕田留給野生物,稻頭四周儼然變成水草森林。

青農回鄉,再現鄉里榮景

水梯田結合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復耕作法,給了中青世代成員把生活重心移回家鄉的新選擇。

回鄉接手父親合作田的蕭春益先生,一開始是顧念父親照顧一輩子的土地情感不忍荒廢,卻也因踏進家鄉的土地,感受人與土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後來成了種田老師,更提供部分田區作為整個生產班環境教育的使用。年紀最輕的恩豪因為照顧父親而返鄉,但在貢寮邊種田邊做生態監測的他,找到最掛念的初衷:「希望貢寮美好的自然一直保持著。」

林務局表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目標,看似容易做起來難。從傳統地景關係再啟發的「里山倡議」不只是美好願景,國際間更重視實際方法工具的創新突破。在環境多變處處獨特的臺灣,更需要促成地方知識應用在環境經營管理,並推動保育和產業間的互惠合作機制,使自然資源的維護有合理的財源支持。

和禾生產班的歷程之所以獲得重視,就是因為濕地生物保育能透過社區的調查監測持續看到成效,並且融入農產業及環境體驗的產業環節,生態價值被彰顯、消費者與企業就因此願意付費支持保育行動。

青年農民經培力成為田間生態調查員執行監測。

里山倡議國際夥伴網絡IPSI會員手冊推薦和禾水梯田的操作案例

林務局長期引導社區成為保育夥伴的努力及透過整合性計畫建立臺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aiwan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TPSI),亦於105年11月獲得國際「國際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IPSI」肯定,成為會員。本次墨西哥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大會中,由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U-IAS)擔任「里山倡議國際夥伴網絡(IPSI)」行政作業,其出版之手冊也推薦了和禾水梯田的操作案例,著眼於獨特的管理方式對集水區的水源補注調節貢獻。

喜歡涼爽有豐盛水草環境的黃腹細蟌,在台灣現僅繁殖於和禾水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