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大豆復興挑戰多,消費市場與產銷體系待建立

文/ 趙敏 圖片提供/ 農糧署

農委會農糧署近年推廣國產大豆復興及其製品,農糧署署長陳建斌更期許4年內耕作面積達到20,000公頃,但目前面臨的挑戰重重,包含國產大豆成本高、產量不多、品質不穩定,種種因素讓大型食品廠卻步,如何建立完整的產銷體系,連結採後處理到加工端,仍待政府突破。

國產大豆產量少、成本高,食品廠仍仰賴進口大豆

早期臺灣各地幾乎可見大豆栽培的蹤跡,但從1966年開放大宗雜糧進口,加上政府推動農地休耕政策,國產大豆種植面積直直落,從早年的60,000公頃下降到2015年1652公頃,現今產地多集中在臺中以南地區。

目前國內大廠除了義美食品公司率先使用國產大豆製成豆漿,其他食品廠幾乎都仰賴進口大豆。主因是臺灣不像國外採大面積種植、有足夠的採收和分級機具,國產大豆比進口非基改大豆價格高出2到3倍;相較之下,進口大豆價格便宜、品質穩定,食品廠當然優先使用進口大豆。

今年底農糧署輔導新北市農會選用國產非基改大豆,由義美代工國產豆奶,義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公共服務事務室主任趙季堯對政策表示認同,但他也坦言:「能否持續合作,要看價格條件。」國產大豆成本高,產量不夠穩定,大型食品廠一年四季都需要原料生產,難以承擔缺貨問題。

類似的問題也發生在小型加工者身上。名豐豆腐老闆黃孝誠認為,國產豆奶能否推廣成功,有待觀察,國產大豆在採收後處理、分級、選別都還有進步空間。

根據過往的使用經驗,他發現國產大豆的雜質較高,如果不是與大型農企合作,小農沒有機械設備,仰賴人力既費時又費工,不利廠商收購。

國產大豆有雜質較高的問題,小農若沒有機械設備,後續處理仰賴人力既費時又費工。

另一位在臺東經營豆芳華池上豆屋,人稱豆腐哥的張志中,從2013年開始使用國產大豆製作豆腐和豆漿,加工製程也遇到許多挑戰。

張志中觀察,國產大豆栽培經常受氣候影響,例如今年連續颱風和大雨,產量減少,有些種子已發芽,易招蟲、味道不對,加上現在的磨漿機較習慣磨進口大豆,使用國產大豆磨漿和濾漿等,都還要再調校機器以提高出漿率。

不過,趙季堯表示,大型食品廠在加工過程中,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的表現並無太大差異,反而是農糧署應輔導農民正確用藥、擴大種植面積以降低成本,並做好行銷,日後國產豆奶才會有市場競爭力。

消費市場與完整農產品加工體系待建立

消費者買不買單,也是決定國產豆奶成敗的關鍵因素。

穿龍豆腐坊老闆陳淑慧認為,政府推廣國產大豆立意良善,但目前推的是類似保久乳、在常溫下可放置9個月的豆奶,多數消費者比較喜歡剛煮出來、即食類的新鮮豆奶風味。如果政府沒有鎖定目標客群,如軍區或校園午餐,一味鼓勵農民生產,後端卻沒有廠商願意收購,也未考量國人的消費習慣,反而功虧一簣。

陳淑慧也說,農糧署這次公開招標委外代工的豆奶走平價路線,一瓶售價15元,但如果沒有政府標案,國產大豆成本較高,長久下來不易形成健全的市場。

對此,陳建斌表示:「我們希望由農糧署開始引爆消費風潮,讓其他食品廠也跟進。」如果義美利樂包豆奶成功,喚起國人對國產豆奶的重視,其他食品廠看到市場,也會願意投入做新鮮冷藏的國產豆奶。

至於價格是否壓得過低?農糧署作物生產組雜糧特作科簡任技正蘇登照表示,農糧署事前已調查市售相同容量的豆奶價格,大約在8元左右,15元已是末端售價,算是合理價位,「沒有到很低,也不會再壓低。」

颱風、大雨造成市場缺種子?農政單位 :明年初採收量充足

國產大豆看似具發展潛力,且食品加工應用範圍廣,然而,今年秋季因連續颱風,高屏許多產區遭大水侵襲,不少農民反映市場上已難找到黑豆種子,明年大豆種子可能不夠。

農委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旗南分場分場長周國隆說,通常農民在9月播種,約110天可採收,今年遇大雨而延後一個月種,當時本來擔心種子不夠,不過現在看起來明年1月如果沒有遇到大雨,收成的量應能補上。

明年1月前如果沒有遇到大雨,原本擔心種子不足的問題應能解決。

長期研究與推廣國產大豆復興的周國隆相當看好國產大豆的市場潛力。他期許透過大專業農與多位小農契作,收購足夠的量再與食品廠簽約合作,大農有採收、烘乾、分級和選別等設備,利於大豆品質規格化,也有助後端建立完整的產銷鏈。

另外,國內目前還未仔細研究各種大豆品種適合做哪些產品。周國隆說,因國產大豆量不多,無法像日本做到細緻的品種調查,如果未來有廠商願意使用國產大豆,農糧署和各區改良場很樂意協助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