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洋蔥!海生館收容中心讓人催淚的海龜

文/ 趙敏 攝影/ 黃世澤

每年1到4月是海龜較常擱淺和受傷的季節,位於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水族實驗中心的海龜收容中心,一早就相當忙碌,從3月中到4月初,一口氣共收到6隻海龜,還有先前收容的4隻海龜需要照顧。

早上8點半,收容中心計畫助理吳柏諭忙著準備海龜的食物,先將烏賊和魚肉從冷凍庫拿出來退冰,並依照生物馴養組獸醫師李宗賢開的處方,將藥丸與維他命塞入食物內,再餵食不同海龜;稍晚,他必須與李宗賢合力幫海龜量體重、看哪隻海龜需要抽血,並簡單記錄血球數目與濃度。

即使當天並沒有新的海龜被送進來急救,這樣的例行工作也幾乎佔去2人的一天;如果縣政府和海巡署通報有海龜需到場救援,他們便馬上換上膠鞋前往海邊。李宗賢每天24小時開機待命,有時假日也會接到通報,這是收容中心第一線工作人員的日常。

擱淺和遭誤捕幼龜為大宗

海生館收容中心是農委會林務局的計畫之一,以往救傷、收容鯨豚和海龜,後因經費遞減,並與成功大學分工,轉為專責收容海龜。

踏入收容中心,空間飄散著海水味,目前收容中心共收容10隻海龜,包括8隻綠蠵龜、1隻玳瑁和1隻欖蠵龜,分別養在裝有海水的圓形池中,一龜一池,方便獸醫師觀察海龜排泄物、攝食和潛水狀況,接近康復的幾隻海龜則被移到較大的適應觀察區,為野放做準備。

海生館收容中心計畫助理吳柏諭(左)和生物馴養組獸醫師李宗賢(右)每天都要幫海龜檢查健康狀況及餵食,有時會有新海龜需救傷。

根據海生館觀察,每年9到12月及1到4月,是最常發生海龜救援通報的季節。李宗賢說,很難確切判斷每隻海龜受傷的原因,但通常收到的多是背甲30到40公分的幼龜,龜殼邊緣呈荷葉狀;相對的,從外海游到近岸較久的成龜,龜殼邊緣會磨得圓圓鈍鈍的。

他推測幼龜剛從外海回到近岸覓食,還未熟悉地形,容易擱淺和受傷,也可能是附近族群以幼龜數量較多。

除了幼龜人生地不熟,容易擱淺,大部分進到收容體系前的海龜,幾乎都曾經歷生死交關,其中,以漁民誤捕情形較常發生。近來海生館收到的6隻海龜都是被誤捕,現場可見海龜身上有網具纏繞和背甲受損痕跡,也曾有海龜嘴巴被魚鉤鉤住。

另外,還曾發生民間信仰祈求平安,在龜殼上打洞穿入「闔家平安」的金屬片,海龜在游泳時,後腳被金屬片刮傷、潰爛,浮在海面上被海巡署撿到,送來收容中心療養。

被收容的海龜命運大不同,李宗賢說,約6到7成海龜可野放,從2012年到2017年已野放27隻,但也有比較不幸的海龜,救傷、收容後仍不治。有些外型完好,看不出傷口,可能是遭誤捕後被丟回大海,最後因暈眩和嗆水而死,或是原本久病,身上被藤壺和藻類附著,體型過於消瘦而亡。

收容有淡季也有旺季,例行檢查與餵食工作佔掉2人一天

海生館收容中心忙碌時,半個月內可收到5、6隻需救援的海龜,偶爾也有淡季,曾有3個月內都沒收到新海龜。不過,平日量體重、抽血、打針、開處方、餵食和檢查糞便等工作,照護10隻海龜幾乎就佔去李宗賢和吳柏諭的一天。

採訪當天,吳柏諭依照李宗賢為每隻海龜開的處方,在流理臺將維他命、消炎止痛藥、補充胺基酸和助消化的藥丸等,依序放入不同藥格子中,再藏入烏賊和魚肉內。吳柏諭以夾子輕拍池面,綠蠵龜緩緩湊近,一口咬下食物。

海生館收容中心計畫助理吳柏諭將藥丸和維他命藏入給海龜吃的食物中。

烏賊或魚蝦都是海龜特別喜歡的食物。

「這隻吃得滿順的,每隻龜吃藥狀況都不太一樣,有的會一直吐出來;有的很好笑,藥丸掉在池裡牠還會撿起來吃掉。」李宗賢說,每隻海龜吃的量不同,剛進來的需要營養,每天要吃三餐,其他狀況較好的吃兩餐,或是吃一天,休一天,「現在有10隻,就要分別調配食物的量,還有今天吃什麼藥,耗掉滿多時間。」

李宗賢位於收容中心2樓的辦公室猶如實驗室兼急診室,桌面疊著第一次送來的海龜「身體檢查紀錄表」,類似人類的病歷表,標示海龜種類與受傷部位,櫃中放滿瓶瓶罐罐的藥品,平時吳柏諭也會在這裡幫忙,將抽血樣本放入離心機分離血漿和血液細胞,進行後續分析,記錄每隻龜的健康狀況。

辦公室還設有急救處置區,可急救較小型的海龜,大型的海龜則待在樓下的圓池,治療和量體重前,工作人員會先將池水放乾,獸醫師再進去治療。剛送來收容中心的海龜沒什麼食慾,甚至呈現脫水狀態,必須注射輸液;有些有明顯外傷,則給予抗生素避免細菌感染,還要等檢查報告出來,再開立其他處方。

LINE群組即時通報,掌握新北、臺東、屏東救援熱點

如果是海龜擱淺旺季,要處理的工作又更多。

「海龜擱淺很常發生在假日,不曉得為什麼,晚上也有,如果沒辦法趕過去,會先請海巡署帶回安檢所暫時安置。」李宗賢說。

海生館從2014年起,與林務局合作海龜救援通報系統,現在也有LINE群組,通報流程與統計數據都比以前方便,也能即時掌握海龜救援與存活情況。

李宗賢說,系統還未建立前,中央與地方各自為政,難以統計救傷與死亡數量;有了通報系統後,2014年通報71隻,2015年有126隻,2016年193隻,今年統計到4月已有74隻,通報數量呈上升趨勢,這不表示需救援的海龜變多,而是通報系統持續運作,通報數才會增加。

通報系統發揮許多功能,一方面幫助政府掌握臺灣一年有多少隻海龜需要救援,農委會可依此評估應挹注多少經費;另一方面,從通報資料也可看出哪些是通報熱點,目前以新北、臺東和屏東的海龜通報數量最多,縣市政府可依此資料再加以對民眾宣導。

李宗賢認為,海洋大學和海生館去年在臺東縣辦理2到3場的海龜救傷通報講習,近來臺東縣政府和海巡署對漁民的宣導效果就很好,現今漁民比較有正確觀念,會將誤捕受傷的海龜帶進港口交給海巡署。

例如前陣子臺東漁民張慶來為了救援誤入漁網的海龜,立即割破網具和返航通報救援,成為一段保育佳話。因海龜需要用肺臟呼吸,拖網誤捕過程會讓海龜無法浮出水面換氣,易造成海龜溺死或昏迷,若在這樣的狀態下被貿然拋回大海,生死未卜。

海生館也發放自行編印的《遇到海龜怎麼辦?》手冊給海巡署,並定期舉辦講習,如果發現海龜持續浮起無法潛水或背甲、腹甲破裂,海巡署弟兄幾乎都知道如何初步判定和處理。

獸醫師李宗賢(左)與同仁為受傷海龜打針。(圖片提供/李宗賢)

收容中心錢少事多,海龜食物與聘請助理吃掉大半經費

然而,繁瑣的工作內容與旺季龐大的工作量,卻沒有足夠的人力與經費支應。中央政府撥給林務局委託各收容中心的經費每年遞減,今年海生館分配到約80萬元,「光是請一位助理的薪水就吃掉一大半了,編列的助理薪資也不容易留住人;有時候龜一多,用藥、檢查頻率高,費用也不太夠。」李宗賢說。

吳柏諭剛來收容中心3個月,李宗賢則是海生館的專職獸醫師,與其他館內同仁都需負責展場監督業務,但因計畫內容包含救援野生動物,所以「免費」支援收容中心的海龜。

李宗賢還提到,《勞基法》落實一例一休後,假日無法連續出勤,有些海龜必須花錢請縣政府送來,經費一下子就捉襟見肘。

另外,支出較多經費的是海龜的食物。海洋大學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今年4月初就因海龜遲不出院,救傷與食材經費不足而面臨壓力

「海龜都吃很好。」李宗賢以綠蠵龜為例,平常主要吃海藻和海草,但生病時食慾低落,獸醫師會嘗試餵不同食物,例如剛送進來時身體虛弱,以餵食肉類為主,高白蛋白可幫助組織修復。

海生館收容中心獸醫師和助理會到附近海邊採摘給海龜吃的馬尾藻。

海龜動輒10公斤以上,10公斤的海龜一天就要吃約300到700克烏賊或魚蝦,何況是體型更大的海龜;等到快復原時,再逐漸改餵馬尾藻、龍鬚菜、石蓴或高麗菜,「但牠們還是喜歡比較貴的烏賊、蝦子。」李宗賢笑說。

即使收容中心錢少事多,但因為對保育工作的熱忱與使命,收容中心的大門持續為受傷和生病的海龜敞開,當計畫補助的經費不夠,便想辦法運用海生館的資源補上。李宗賢從不為海龜取名,只有編號,復育的海龜就順利野放了,反正海很大,或許沒機會也不希望再次於收容中心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