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書的簽訂就像一支安打,但要如何奔回本壘得分,端看是否能提升臺灣香蕉的國際競爭力,也就是保持穩定的品質與規格。加上今年菲律賓香蕉染上黃葉病,正是逆轉時局的好時機。
這次與御殿場市正式簽訂意向書,對臺灣農業外交與外銷均具指標性意義。但是否能趁勢直追?才是各界所關心的焦點。
過去臺蕉產業面臨內外壓力,對日出口量逐年衰退
臺灣香蕉受內外壓力影響,在國外市場無法與其他國家競爭,出口量每況愈下。根據農委會國際處統計,臺灣香蕉出口到日本最高峰曾到一年48萬公噸,但後來外銷量逐年下跌,2014年外銷日本量是4,037公噸,2015年為3,253公噸,為不爭的事實。
臺灣內部由於過去外銷一元化時期,負責辦理香蕉外銷事務的青果運銷合作社經營績效不彰,導致銷日市場占有率節節敗退;2005年政府實施輸日香蕉自由化政策後,貿易商削價競爭,出口的香蕉品質與數量不穩定;爾後臺灣香蕉種植過程中,染上有「香蕉癌症」之稱的黃葉病,採收欠佳,更為外銷量蒙上一層陰影。
外部則有菲律賓、厄瓜多等跨國企業來勢洶洶,挾大規模經營優勢,生產的香蕉品質好、規格一致。臺灣香蕉在日本三根賣398日圓,菲律賓或厄瓜多香蕉三根賣198日圓,好一點的為298日圓,由於臺灣香蕉拚不過低價競爭,對日市場一落千丈。不過,今年菲律賓香蕉染上黃葉病,胡忠一認為臺灣應把握機會趁勢翻身。
政府與農民加強品質控管,以利穩定銷日
未來臺灣香蕉如果要穩定銷日,品質控管是關鍵,而綜合各方說法,臺灣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農委會國際處副處長蕭柊瓊表示,這次與御殿場市簽的是表達合作之意的「意向書」,日語為「確認書」,並非強制、交易的合約,考量臺灣香蕉生產過程常遇颱風、寒害等難以預測的因素影響產量,造成供貨不穩定,簽意向書比備忘錄更有彈性調整空間。
至於如何提升臺灣香蕉的國際競爭力,並增加外銷供應量?蕭柊瓊說,臺灣以小農為主,土地、生產、人力與運銷成本高,農委會具體的輔導措施將比照芒果成立專區,擴大外銷供果園種植面積,規模變大就能降低成本、生產規格化的水果和統一用藥等;另一種方式是地方結合鄰近的產銷班,品質控管更有效率,但需要與農糧署密切配合。
除了政府輔導,農民本身也須努力提升香蕉品質。對於這次香蕉外銷主攻日本中小學生營養午餐水果市場,曾在青果運銷合作社服務的專家李念宜認為,成效有待觀察,但他對臺灣香蕉的風味還是有信心,強調「找到消費層後,還要維持高品質、賣高價、數量穩定不求多,才能永續經營市場。」
李念宜指出,過去臺灣香蕉外銷量大減,就是因為不遵守品質規格,送到日本的香蕉經常有過熟、畸形蕉、大小把、供貨量不穩定等問題,日方年年抱怨,而且臺灣香蕉生產成本比菲律賓高,栽培一年才能採收,菲律賓只須八個月就能採收。要讓香蕉外銷不只是停留在「懷舊情愫」,重振臺灣香蕉產業,還有賴農民努力維持品質。
另外,「發展二、三級產業也是可以努力的方向。」胡忠一說,臺灣人赴日觀光經常會買「東京香蕉(TOKYO BANANA)」蛋糕當伴手禮,這讓他很納悶,鮮少自產香蕉的日本都能開發香蕉風味的產品,反而臺灣有那麼多的香蕉,外銷卻只停留在農作物的概念,甚至生產過剩。
「未來推廣農產品的方式應該是『地消地產』,先確定需求再生產。」胡忠一提出他的建議,如果可以外銷具附加價值、保存期限長的加工品,日本安排校外教學觀光臺灣農村,可順勢帶起二、三級產業,但還要與政府其他單位討論配合。
在全球化及貿易自由化浪潮下,臺灣香蕉外銷策略勢必要調整,目前在靜岡縣御殿場市中小學生營養午餐跨出成功的第一步,過往有「香蕉王國」美譽的臺灣能否力挽狂瀾,在日本與菲律賓、厄瓜多的香蕉一較高下,未來指日可待。
(原文載於《豐年雜誌》2016年66卷15期,原標題為「創意揮出安打,品質穩定決勝負)
外銷香蕉小知識:
貼紙上的行銷創意 外銷到日本的香蕉會貼有日本貿易商設計的貼紙,每家進口商的貼紙樣式與包裝紙箱都不同,例如臺華貿易股份有限公司供貨的其中一個日本貿易商要求貼紙印上「故宮」和「KING OF BANANA(香蕉之王)」,因日方認為故宮具臺灣意象,「KING OF BANANA」則表示香蕉是上等貨。 貼紙由臺灣貿易商貼好後,運到日本催熟、賣到消費者手中 時都還會留著,讓日本人認明臺灣香蕉和進口商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