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到餘的布頭生命

零碼布 舊衣

文字/李怡欣 插畫/Hui

當時尚趨勢變成以「週」為單位,一年52週都有新品推出,我們只要透過網路就能輕鬆下單,隨時都能買到平價、新潮的款式,購衣便成為無止境的慾望。但一件衣服從生產布料、紡織加工到架上展售,也不斷消耗資源、留下無用的布頭NG品。

這次不介紹一件衣服的製造之旅,而是探索布頭布尾的生命軌跡,看它們從哪裡產生,產業鏈又會如何處理他們?

庫存/零碼布

庫存/零碼布

想要單買布料的消費者,通常會到布行選購。大部分布行會以碼(一碼約90公分)為單位販售布料,長度未達標準的則稱為零碼布,在布市場難受青睞,容易被店家淘汰。

代工廠為了快速製衣,準備大量多樣的布料,但若成衣銷量不佳、製作喊停,布料就馬上成為庫存布,塵封於倉庫裡。新北三重的碧華布街集中地,就有販售庫存布及零碼布,價錢特別親民,因而成為學生、服裝師、手作愛好者的挖寶聖地。

下腳料

成衣腳料倉庫

量產布料和衣服的布廠、成衣廠,製造的過程也會產生大量的布頭──廠商須按照訂單的數量及規格,將布料剪裁再加工,去頭去尾或裁剪所剩的布塊,稱為「邊角料」或「下腳料」。

紡織產業如果無法堆放,會把餘布角料送到下腳料廠,完整的賣給大盤商,以重量計價;賣不掉與太零碎難以再利用的,因為臺灣缺乏再加工產業鏈,只能走上銷毀焚化的命運。

舊衣/舊布

舊衣回收箱

若要清理家裡不要的衣服,大部分的人會立刻想到巷口的舊衣回收箱,不捨的心情跟著大包舊衣投入鐵箱的「空咚」聲響拋棄,相信它們不是為弱勢群體送暖,就是在前往非洲救助孩童的公益路上。

事實上,由於整理舊衣耗費人力,僅有三成進入社福體系,大部分則交由環保回收商分級,還有價值的賣給傳統市場服飾業者低價轉售,賣不掉的則以賤價甚至倒貼外銷到第三世界國家。近年衣服的生命週期縮短、材質變差;另一方面,部分國家為保護國內紡織業,拒絕進口舊衣。衣服轉眼淪為無處可去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