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地消】之五:團結生產者,長野縣伊那市綠色農園

文、圖片提供/ 胡忠一 採訪整理/ 林慧貞

「地產地消」概念近幾年從日本紅到臺灣,從字面上來看,這4個字可以解釋成在生產地消費,不過,到底所謂的生產地是指哪裡?臺北農地少就無法地產地消嗎?地產地消除了改變消費習慣,產地有哪些影響?放大來看,自由貿易席捲全球,對於農地零碎、生產成本高的臺灣,地產地消有什麼樣的意義?

 

上篇,我們看到JA甘樂富岡農民市場「食彩館」,從全球化浪潮下絕地重生;而在靠近東京的長野縣,有一群農民不靠JA,自主實踐地產地消精神,重新復耕荒廢多年的旱田3,300坪,吸引大阪、名古屋、東京民眾到此一遊。以下為農委會主秘胡忠一親自撰述,農傳媒再次訪問補述、並徵得胡忠一同意後擷取部份篇幅刊出。

廢棄旱地成生產者和動物基地

綠色農園位於人口120萬的長野縣,縣內共有60幾家直銷站。1994年小林史磨(原從事書籍販售業,退休後返鄉)鑑於當地農產品遭受外國進口農產品衝擊而價格低迷,致使年輕人外移、廢耕農地日益增加,遂主動邀集當地生產者共同創立綠色農園農產品直銷站。他們首先承租當地荒廢已久的旱田3,300坪作為基地,同時設立賣場、動物飼養場及停車場,並於同年4月1日開始營業。

綠色農園裡的直銷基地。

該綠色農園直銷站與JA 農協輔導設立的直銷站或農民市場不同,純粹是由當地生產者共同出資設立的販售農產品及生活用品、生產資材的直銷中心。

綠色農園主要的經營理念有三,一是讓生產者可以在產地附近直接銷售農產品及加工品;二是盡可能不設限制、不定規則,讓供貨者盡情發揮創意,只要是賣得掉的東西,都可以成為商品;三是關懷弱勢,提供在地就業機會,創造生命存在的意義與感動。

綠色農園的設置區位選定在長野縣伊那市近郊的生產農場,而非設於消費者密集的市區,目前賣場400坪,四周盡是農田,附近並無住家,也無公共交通工具可以搭乘,消費者必須自行開車前往。目前經常有大阪、名古屋、東京等地的遊客及觀光巴士前去光顧。

不限任何資格,全日本農民都可供貨

綠色農園對於會員(生產者)的招募不設任何資格條件,包括不限定必須居住於長野縣伊那市或鄰近鄉鎮的生產者方能入會,因此目前有四國地區愛媛縣的柑橘生產者、沖繩縣南大東島的生產者也登錄為會員,只要願意登錄為會員,加入「生產者會」者,任何人都可以加入生產供貨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生產者會」並未特別訂定規約,原則上,綠色農園每年只在新年開1次「生產者會」會員大會,慰勞生產者,並表彰績優會員,這與其他JA農民市場經常開會磋商的情形大異其趣。

因此,會員加入供貨的方式相當開放且自由。想在綠色農園出貨者,應先登錄為會員,登錄時,只要記載住所、姓名、電話號碼、可出貨的品項等資料,即可獲得會員登錄號碼。生產者登錄為會員,一切免費,若登錄為會員則視同自動加入「生產者會」。

不過儘管如此,目前綠色農園的會員仍以長野縣伊那市及其周邊鄉鎮的生產者為主。會員生產的貨品可自由出貨到伊那市內或周邊鄉鎮任何通路或賣場,不強制必須將產品悉數出貨至綠色農園。

各式各樣的產地水果。

1994年4月,綠色農園創立初期,會員生產者僅70位,平均年齡70 歲,利用租借農地當中的80坪為賣場,供應品項僅17種,會員收入的20%必須提列作為綠色農園的行政費用(一般JA農協輔導的直銷站或直接農民市場僅需提列10~15%)。1994年6月,會員生產者增加為250位,當年營業額超過5千萬日元。創業一年後的1995年5月,會員生產者增加為550位,當年營業額超過1億日元。

創業第三年的1997年5月,會員生產者成長為850位,當年營業額超過3.6億日元;到了2003年,營業額達7億日元;2008年登錄的會員生產者1,600名,營業額超過8.5億日元;2009年,營業額更達到10億日元。惟營業額當中並非全數以農產品為中心,其中又約佔營業額4成的商品,係因應消費者需求,由綠色農園逕行向業者進貨販售,包括生活物資(包括會員無法供應的國內外農產品及其加工品)與生產資材等。

不限產品與規格,創造個人風格

綠色農園之經營全年無休,不限產品規格(彎曲或賣相差的蔬果亦可)和品項(野菇、溪蝦魚、蜂巢、昆蟲、懷舊古董商品等亦可),與一般直銷站或農民市場均訂有相關安全規格或品項限制的經營方式完全不同。

產品必須陳列於綠色農園規劃的區域,由會員自行訂定價格及理貨,基本上,商品上必須標示會員登錄號碼、商品名稱及價格,此外其他資訊由會員自行發揮創意,許多供貨者會自動註明生產者姓名、在地生產、保存方法及調理方式等資訊。

或許是日本人比較守法使然,自創業以來,綠色農園未曾發生過產品安全相關問題,也未曾發生買賣糾紛;消費者在賣場自行挑選符合自己需求、價格也可以接受的產品,若買到的產品拿回家後覺得不滿意,可以拿回來賣場換貨,因此未曾發生重大客訴事件。

綠色農園與會員原則上每週(週三)結算1 次,採現金交付方式(一般的直銷站或農民市場採月結及匯款轉帳方式),但為因應週末、週日的兼業農家需求,也可以依會員方便時間於週末、週日結算貨款。此一策略可以解決賣場於週末、週日客人較平日多,貨品數量不足問題,同時也可以增加週末、週日的來客數。

綠色農園的消費者也包含登錄的會員生產者,換言之,登錄的會員生產者供貨至綠色農園,同時也在綠色農園消費,因此農園可以及時、精準掌握供消雙方需求與現況。

激發認同感,創造當地就業機會

綠色農園之建築設計結合節能減碳概念,為半開放式的營運空間,並未廣設現代化設施,而是利用太陽能供電,以及運用自然採光與通風的空間設計等。此外,綠色農園為維持本身的營運,目前聘用60名在地居民(採輪班制),為在地創造就業機會;另針對高齡者或具有留學生身份的消費者提供10%打折優惠。

在販賣管理方面,小林會長對於從業人員極度信賴,採取全部授權現場負責人的方式,進行勞務管理,因此從業人員安定率相當高。此外,從業人員無論正式職員或臨時短工,均採同工同酬原則,全權託付賣場各區域負責人管理。

這與一般職場員工只是為了出賣勞力與時間的「勞動感」完全不同,因而激發員工將傳統的「勞動感」轉化為工作乃是「自我的勞動價值」觀,進而對於員工的勞動陶冶、人格陶冶具有重大貢獻,促使員工遠離逃避工作的惰性,提高對於「回復自我人格」與「個人存在社會的角色與任務」的正確認識。

被蟲啃食過的「蟲蟲認證」蔬菜。

零廢棄,人吃不完給其他動物吃

農園本身並設有畜牧動物飼養區,飼養雞、鴨、鵝、羊、馬、鹿、熊等動物,其中小家禽及羊最受小朋友歡迎,遊客可以在員工的指導下,以農園準備之蔬果自由餵食動物,並可現場體驗擠羊奶,免費飲用。

農園內賣不掉的剩餘生鮮農產品,直接由賣場管理人員判斷處置,若屬會員自行陳列販售或會員委託銷售者,則聯繫會員前來處理,或捐給賣場當動物飼料;若屬農園自行進貨者,則直接供作綠色農園畜牧動物飼養區內動物的飼料食材,不會造成浪費,同時兼具提供消費者親子體驗與動物互動、尊重生命之功能。

綠色農園在創立之初並不被看好,然而迄今已經營20年,營業穩健成長。雖然當地行政機關鑑於綠色農園營運狀況非常良好,多次籲請能於伊那市轄區內開設第二家綠色農園,但小林會長仍將之當作耳邊風,他始終認為展店必須審慎評估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再規劃處理為宜。

2013年綠色農園總計有2,150位會員,其中約有56%會員經常在綠色農園出貨,會員平均年齡為68歲(較初期年輕2歲,因當地年輕人看到商機而願意留下來從農,或從都會區返鄉從農,年輕人以供應花卉等新興作物者居多),平日來客數平均約1,500人/日,假日則高達3,000人/日,全年來客數約60萬人次,年銷售額達12億日元,為長野縣營業額最高之直銷站。

其會員收入最高者(專業農戶)達1,200 萬日元/年,收入在1,000萬日元/年以上的也有十幾位會員,其餘絕大多數的會員(47.7%)的收入在30~50萬日元/年;年收入在30萬日元以下者占32.2%,以兼業農、高齡者或農家婦女居多。

這些農家婦女以家事及照護家中高齡者之餘暇時間,增加家庭收入,而高齡者則盡可能量力出貨,以追求生活意義,並以綠色農園為其交流、休憩的場所,建立高齡者人際網絡,大多數不以追求經濟利益為主要目標。儘管如此,各出貨者對於活化閒置農地、農業再生及地產地消依然具有貢獻。

花卉和多肉植物也是綠色農園銷售產品。

 


延伸閱讀

【地產地消】之一:因應全球化,日本地區農業復興運動

【地產地消】之二:培養農民市場敏銳度,只種「賣得掉的農產品」

【地產地消】之三:組織農民,全年都有作物賣

【地產地消】之四:進軍東京百貨公司,群馬縣JA甘樂富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