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冷水性魚種03】跟進日韓!臺灣養殖牙鮃成功 魚苗先上市

108年年初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突破養殖困難,育成萬餘尾沉底苗,去年年底已技轉繁養殖技術給國內廠商,最快年底國產牙鮃就能上市。(圖片提供/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俗稱比目魚的牙鮃,是日本料理店的頂級食材,在日本、韓國與中國養殖產業發展已久,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自103年起投入繁養殖研究,去年底已將牙鮃繁養殖技術技轉給國內廠商,3月第一批牙鮃魚苗就能上市,民眾最快年底可嚐鮮。

牙鮃屬於底棲性的冷水性魚類,有扁魚、比目魚等名稱,生長最適水溫在攝氏1525度間,臺灣澎湖、西南部海域有捕獲的紀錄,不過通常在日本料理店能吃到的牙鮃多是由日、韓等國進口活魚,進口價格1公斤就要千元起跳。

牙鮃肉質細緻,在中國、日本與韓國等地皆有養殖,臺灣則因受自然環境水溫高限制,未曾養殖過牙鮃。不過,近年因東部深層海水產業與液化天然氣處理廠的冷排水,讓這尾冷水魚種有發展的機會。

6年前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為了推動深層海水養殖產業,從韓國引進牙鮃苗,進行牙鮃的繁養殖研究。106年待種魚性成熟後,便逐步建立繁殖流程,約在107年時達到完全養殖,108年養殖技術成熟,池內萬餘尾沉底苗共游的情景相當壯觀。

牙鮃生長過程,卵孵化後約1個月會進入變態期,魚苗的眼睛會從兩側移動到同一側,助理研究員陳玉萍表示,這時候死亡率極高,需要特別控制養殖環境。(圖片提供/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陳玉萍表示,牙鮃受精卵孵化後,仔魚眼睛呈現兩側對稱,此時須餵食輪蟲與豐年蝦等餌料生物,當魚苗飼養1個月後,會進入變態期,此時牙鮃的眼睛會從兩側對稱移動到同一側,此時死亡率最高,需要緊盯水溫、日照,避免造成魚苗感受緊迫死亡。

當魚苗成功度過變態期後,牠們就會沉入水池底部開始底棲生活,這時候就能投餵人工飼料育成,接著就是注意水質、定時清理池底髒污,10克的魚苗約1年就能養到1公斤大小的體型。

養殖牙鮃看似簡單,其實不然,所謂「魔鬼藏在細節裡」,稍不留意就功虧一簣!陳玉萍說,牙鮃屬於底棲性魚類,日光太強會讓牠們沒有食欲,不想進食,也容易讓牠們緊張兮兮,最好是室內養殖,室內的光度須維持在800至1000照度(Lux)的範圍,養殖水溫須控制在22至25度間。

至於牙鮃沉底後要用什麼飼料餵最有效率,陳玉萍表示,過去研究報告指出,飼料中的蛋白質比例最好超過5成,若換算成魚粉,恐怕所費不貲,經測試用雞肉粉替換2成魚粉,換肉率可達0.96至1.07,效果不差,未來會再進行水溫與飼料比例試驗,希望加快牙鮃成長速度,且降低養殖成本。

牙鮃因一側魚身貼緊池底,需要特別注意池底的清潔狀況。此魚屬冷水性魚種,國內現有兩處可發展養殖-液化天然氣處理廠冷排水及深層海水區。圖為海大在高雄永安的LNG養殖模廠中的種魚。(圖片提供/臺灣海洋大學)

養殖牙鮃與野生牙鮃肉質有沒有差異呢?陳玉萍坦言,不知道,實驗魚珍貴未曾拿來吃,不過今年會開始做肉質研究,建立韌性、彈性等科學數據,協助推廣。

不過,東部海洋生物中心透露,去年已技轉種苗繁養殖技術給東部廠商,高雄永安也有養殖戶有興趣,預計3月就能釋出第一批國產牙鮃苗給國內養殖戶,若養殖順利,年底就能收成約600公克的成魚,相信價格會比進口的牙鮃更親民,屆時嚐美食不怕傷荷包。


【延伸閱讀】

【戰勝冷水性魚種01】國產鮭魚首曝光!最快明年底上市 有機會嚐鮮

【戰勝冷水性魚種02】和國寶魚吃同一條水 大西洋鮭魚在高山上「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