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蔬果產銷調節能力,農委會將斥資10億建置3大物流中心 

攝影/謝佩穎

文/洪嘉鎂

國內蔬果產銷失衡情形屢見不鮮,農委會去年底成立農產品價格小組,希望改善農作物產銷失衡,但今年初在調節洋蔥時,體認到國內冷鏈體系不足,以致將盛產的洋蔥先保存再釋出的調控能力有限。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昨(19)日宣示將斥資10億,預計3到5年內在全臺打造3大物流中心,屆時預計能儲藏2.2萬公噸的農產品,相當約雙北地區10天的消費量。

此外,針對容易產銷失調的香蕉,農委會研議將用種苗來源調整災害救助金發放對象,期望改善產銷結構問題,翻轉過去僅用收購、耕鋤等短期調節措施的作為。

農產品價格小組盼穩定產銷提高農民收入

隨著極端氣候出現頻繁,蔬果產銷失衡已成為農業大問題,失衡原因可分為國內的農民搶種、產銷資訊無法被農民有效利用、缺乏冷鍊及儲藏、外銷集中單一市場、關稅高、各國用藥基準不同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日公布數據,顯示從2007年到目前為止,政府花費在蔬果產銷調節的總金額高達17億元,調節作為包含輔導加工、收購、外銷、耕鋤等。

「花錢僅能解決短期問題,而無法長遠改變產銷結構問題」,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若產銷結構沒有調整、國內外銷售通路沒有調整,這些產銷問題就會一再發生,2017年底農委會成立農產品價格小組,希望能做到事前及事後處理,小組成立以來處理洋蔥、大蒜、毛豬、稻米及香蕉等問題,最終目標要透過完整產銷制度,提高農民收入。

擬斥資10億打造3大物流中心

農產品價格小組成立半年以來處理洋蔥、大蒜、毛豬、稻米、香蕉等問題,但不是每一種作物都完美處理。

每項作物產銷調節的方式都不太相同,要如何完善處理是農政單位的一大考驗。

陳吉仲表示,像洋蔥調控就是待改進案例之一,國內缺乏完善的冷鏈體系,若3月洋蔥可以收成儲存,現在釋放出來,就是更好的調節方式。

目前國內農民團體資金有限,投資冷藏規模過小,也缺乏完整冷鏈設備與技術,無法建構完整冷鏈系統,因此當作物盛產時,就無法有效儲存、出貨、穩定價格。

農委會預計將在全臺建立3個大型物流中心,分別為桃園8,000坪、彰化6,000坪,及屏東8,000坪,期望能完善農產品保鮮技術,維護品質與調節出貨,也能在作物盛產時收購儲藏平穩產銷,盛產季節過後可釋放至市場調節。預計3大場域能儲存2.2萬公噸作物,至少調節大臺北地區10天蔬果供應量。

陳吉仲表示,物流中心概念不僅有冷鏈場域,會與方圓150公里以內相關採收集貨場合作可提供農會或農民團體協助。整體規劃會在6月底前與國內外專家深度討論,目前3大物流中心的建置費用預計為10億元,期望在3至5年內建置完成。

農糧署主任秘書翁震炘指出,今年正在規劃物流中心以及相關配置,還在尋找合適地點,期望明年可以動工。

將針對香蕉調節天災害救助金

除了希望透過冷鏈體系建立改善產銷調節能力,陳吉仲也表示,針對香蕉產銷調節除了規劃農業收入保險外,目前正討論是否依據農民種植的香蕉種苗來源,調整天然災害救助金額的發放。

陳吉仲指出,不同縣市種植香蕉的方式都不同,有些農民會使用健康種苗,但有些農民則使用新芽、宿根,後者的成本偏低、品質不好。不使用健康種苗的農民,有部分可能只是期待能領75,000元現金災害救助,這些根本性的政策問題需要改變。

翁震炘表示,蕉苗不同,成本也不一樣,但是當災害後,都是補助75,000元,目前正討論將針對種苗來源調整救助金額。

將產銷資訊傳遞給每個農民

要解決產銷結構問題關鍵除了硬體設施的建設,及政策推行外,資訊傳遞是否到位也是重點。

農民隨著年齡的增加,接收到的資訊會減少,農委會認為農會體系是傳遞訊息的重要角色之一。

過去農委會完整建立產銷資訊系統並對外公開,但資訊有沒有被農民、消費者拿到,進而去做生產行為改變?而老農到底是否有順利取得政府資訊呢?

陳吉仲坦言,目前做了資訊整合,但還沒讓農民吸收到資訊,做改變,這是農委會需要檢討及精進的部分。

「要讓資訊被農民拿到並改變決策行為。」陳吉仲指出,要讓老農獲得資訊最好的方式,需透過農會體系挨家挨戶地講,這次稻穀資訊就是將農委會製作的圖卡給農會,由農會轉交給每位來登記保價收購或直接給付的農民,跟他們說不要搶收,後續收入會更高。

陳吉仲表示,自己父親從來沒用過手機,更不用說智慧型,產銷資訊與政策推行需透過農會體系一一向農民解釋,政策要靠中央主管機關與各地方政府、鄉鎮農會一起合作才會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