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琇真 圖片提供/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日前環保署公告明年7月四大場所(包含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內用禁塑膠吸管,有立委抨擊改用湯匙喝珍奶很擾民,頓時引發網路社群熱議,各種「另類」替代吸管,像筆管麵、空心菜梗、蛋捲等紛紛出爐。
回到塑膠吸管本身,其廢棄物對臺灣周遭海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可說歷歷在目。投身海洋教育已有20年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兩週前啟動「島航」計畫,利用繞島的同時,監測塑膠微粒、海水溶氧量等,體檢臺灣的藍色國土。這堪稱臺灣史上第一次,就連新官上任的海洋保育署長黃向文也非常期待這份調查。
雖然數據還在分析,但黑潮表示,整體而言西部海域的海廢垃圾和海水溶氧量比東部還高,尤其曾文溪出海口以南的保麗龍發泡成分微粒明顯增多,高雄紅毛港外海除了有油汙帶,還出現一條濃稠、發臭、呈咖啡色泡沫的潮界線,這些發現很難透過簡單的繞島行動就找出歸因,重點仍需回到地方政府與團體共同長期監測才行。
淨灘海廢數量吸管高居第三,西部比東部嚴重
塑膠吸管無論在國際和國內都是常見的海岸廢棄物,根據荒野保護協會去年的淨灘數據統計,臺灣周遭海洋廢棄物榜首是寶特瓶,但塑膠吸管也不遑多讓,430筆淨灘數據中,塑膠吸管多達3.4萬根,高居第三。
垃圾為何會流到海洋?原因很多重,像人們到海邊活動遺留、排入河川再被帶至出海口、沿岸垃圾掩埋場遭海水沖刷等。為了解臺灣周遭海洋現況,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兩週前啟動「島航」計畫,以花蓮港為起點,逆時針繞島為期兩週,上週日行動順利落幕。
此次島航計畫體檢臺灣沿海,不僅只是繞島,團隊還同步進行塑膠微粒、海水溶氧量及水下聲景紀錄的調查,檢測點多達43處。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指出,雖然相關數據仍在分析,但整體而言臺灣西部海域因人為活動、居住密度、沿岸產業等關係,垃圾量和溶氧量比東部還高,尤其航行到曾文溪出海口以南的檢測點,保麗龍發泡成分的微粒明顯增多,二仁溪出海口之後的後勁溪、高屏溪等河川採樣的海水,其溶氧數值也明顯飆升,超過飽和狀態。
此外,包含宜蘭深澳、基隆潮境、高屏溪及二仁溪出海口、離島小琉球及澎湖等周圍海域,海上的漂流垃圾分布和密度會比較多,不僅是一次性的塑膠製品,包含家用垃圾、保麗龍、漁業用的漁線、便當盒都在其中。
海廢問題需要各方重視與共同解決
張卉君說,海上的潮界線通常是漂流垃圾容易聚集的地方,所謂的潮界線就是當兩個水流因密度、鹽度、流速不同時會產生滯留,潮界線會不斷變動,此次航行途經高雄港靠近紅毛港外海時,發現不僅有油汙帶,還有一條散發臭味的泡沫潮界線,顏色呈咖啡奶泡狀、很濃稠且均勻,綿延長達一公里,最後團隊決定採樣送海洋保育署化驗。
「有人猜測可能是有機化合物被海浪推擠至此聚集,也有人覺得可能是南星計畫填海造陸的不明物質,溢散後被海水沖刷流出等等,確切原因尚待化驗結果才能確定。」張卉君表示,無論如何這趟島航行動主要是在發現「我們的海怎麼了?」但要更進一步回答是什麼原因造成,這部分仍需回到在地政府和團體,進行長期監測才有機會了解。
張卉君說,十多年來民間團體透過淨灘調查陸源垃圾,包含大宗的一次性塑膠袋、塑膠吸管、免洗餐具等,逐步成為環保署制訂「源頭減塑」政策的依據,但政府對周圍海域的環境調查是少之又少,雖然有定期在出海口監測重金屬、酸鹼值等,但近年國際間高度關注的塑膠微粒仍不在定期的檢測項目中,這些都是未來環保署或新成立的海洋保育署在擬定藍色國土規畫上不容忽視、且亟需挹注資源的研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