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島喫風土】媽宮的懷抱──澎湖人心中的溫暖信仰

澎湖天后宮香火鼎盛,除了是遊客必訪的景點,更是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

澎湖天后宮香火鼎盛,除了是遊客必訪的景點,更是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

文字/攝影 呂宛霖

澎湖四面環海,漁業是早期居民的重要生計。而媽祖娘娘作為「海神」,自然成為澎湖漁民最崇拜、最信仰的守護神,就連市區地名也是因為坐鎮了「娘媽宮」而被稱為媽宮,繼而演變為馬公。

原先的媽祖宮曾經遭受荷蘭軍隊毀壞,但信眾們隨後齊心重建。康熙年間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帶軍來到澎湖,認為媽祖顯靈助其獲勝,所以奏請朝廷加封為「天后」,從此媽祖宮成為享有「每歲三祭,物用太牢」的廟宇,並更名為「天后宮」沿用至今。

在日治時期,天后宮曾於大正年間進行整修,當時在基座下挖出明萬曆三十二年所鐫的古碑,確認了其歷史價值。然而歷經風雨歲月,戰後遭受軍人占用,香火日益減弱,廟貌殘破。直到西元一九八三年,被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才展開修建工程,漸漸恢復成如今的規模。

農曆三月媽祖聖誕是全臺的風靡時刻。雖說澎湖最熱鬧的慶典在元宵,但媽祖聖誕時期也不讓本島的各大媽祖廟專美於前,曾多次與其他廟宇合辦活動,例如與北港朝天宮、瑞芳吉安宮等,二十座廟宇一同出海遶境。這種跨廟宇的合作不僅是宗教活動,更是地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許多信眾特地來到這裡祈求風調雨順、闔家平安,讓澎湖天后宮承載著信仰、歷史與文化,繼續在人們心中熠熠生輝。

但對我來說,其實馬公的澎湖天后宮比較像是個觀光景點,其悠長歷史與周邊景點,像是四眼井、中央老街和藥膳茶葉蛋都很迷人,可是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象,就跟一般觀光客的差不多。

我心目中認定的守護神,是阿嬤家旁「東衛天后宮」的媽祖娘娘。

還記得國小放學後,最期待的不是回家看卡通,而是與年齡相仿的孩子們在這裡聚集,有時打打彈珠、玩玩跳繩、吃吃黑輪,廟埕前總是充斥著滿滿笑聲,這裡就是我從小玩到大的遊樂場。

孩子們雖然吵鬧,但不至於沒有禮儀。我們曾在廟婆的引領下進入廟堂,於頭戴后冠,雍容和藹的媽祖娘娘座下恭敬地鞠躬,幫忙整理環境,就這麼度過了一個暑假。那時發現座下的虎爺可可愛愛,身為貓派的我一直想鑽到桌底下看個仔細,卻總也不敢造次。雖年紀小還不懂、參拜也只是依樣畫葫蘆拜了幾下,但長大離家後,偶爾仍會想起那段時光,與媽祖娘娘慈愛的眼神。

由村民集資改建後的東衛天后宮金碧輝煌,更顯媽祖娘娘莊嚴肅穆。
由村民集資改建後的東衛天后宮金碧輝煌,更顯媽祖娘娘莊嚴肅穆。

作者 呂宛霖

土生土長澎湖人,大學起滯留臺北,途中短暫旅居神戶、倫敦,喜歡體驗世界各地不同的美食文化、熱愛下廚。現役編集者,比起寫作更喜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