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裡的回音】朝蒙大拿前進

櫻花鉤吻鮭生境照。

櫻花鉤吻鮭生境照,這隻個體大約有二十多公分,與我相距約半公尺。

文字.攝影/胡冠中

2022年,我受邀去參加一個以環境書寫為主題的文學營,其中能力遠強於我的講者大有人在,但文本分析的重擔卻落到我頭上。一番考量後,我選擇了大衛.奎曼的〈鱒魚〉和另一篇小說,那是少數我覺得有能力講的作品。

〈鱒魚〉,顧名思義寫的就是鱒魚,我看了,很喜歡,但卻始終不熟鱒魚。對鱒魚的最新記憶,還停留在國小時和家人去的養殖場。我這樣真的可以講鱒魚嗎?上網查了查,定居在美國蒙大拿州的奎曼叔叔和妻子在臉書上辦了粉專,兩個人在頭貼上笑得很開心,我卻越看越覺得他在笑我:哈哈,你沒看過野生的鱒魚,還敢講鱒魚。

在臺灣,能以「鱒」稱之的物種有二,一是原產於北美洲的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在濁水溪支流的卡社溪存在族群,二即是櫻花鉤吻鮭(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鮭、鱒兩字常被交錯使用,如虹鱒就有另一個中文名「麥奇鉤吻鮭」,而Oncorhynchus masou在日本則被稱做「櫻鱒(サクラマス)」。

營隊舉辦的前一週,我向前輩要到了櫻花鉤吻鮭的點位,位於大甲溪的某條支流中,離我家約兩百公里,有點遠,但不是不能接受。

三小時的車程後我來到山上,前輩給的魚點位於某座小橋,往下看就能看到魚影,只是相隔六、七公尺,跳下去我怕是會骨折。一番尋找後,我在不遠處發現沿山壁建造的水利設施,有鐵梯子可供上下。梯子兩旁有種植物,上面長滿了數百顆的橘色漿果,我回去問朋友,得知那種漿果叫做水麻,清甜可食。

鱒魚就在眼前了,站在溪床上,我面臨到三個問題:一是水急,此處魚隻多出現在水流湍急處,而水深又讓我無法穩定自己;二是水濁,這些魚對我能容忍的距離恰好與能見度相同,魚是勉強能看到,至於照片的清晰度,就和上個世紀的水怪照片一樣;三是水冷,因為減不了肥,我索性以我脂肪的防寒性能為傲,那天除了脂肪,我很慶幸自己還帶了一件三毫米的防寒衣,即便如此,剛入水時我還是慘叫了五分鐘。

光線、溫度和距離都在提醒我要將時間視為珍貴的資源,幾番嘗試後,我決定另尋地點,並很快在下游鼎塊堆積處發現一片淺灘,裡面滿是鱒魚,容易接近。我拍好照片後,才有餘裕觀察所在的位置:該處水域沒有其他的魚類、十足目,淺灘深約半公尺,魚群多聚集於跌水處,我猜水生昆蟲或許是此地唯一的食物來源。牠們持續擺尾,將自己固定在水流中,隨著一步步試探,我很快能推進到離魚群半公尺的距離。初遇的戒心不久就淡了,魚隻開始不在乎我的存在,我也開始不在乎寒冷以及時間。

上岸後我在橋上遇到一位大哥,我們就著底下的鱒魚聊了起來。

「你有沒有看到?」他問。

「看到什麼?」

PROFILE

胡冠中 東華大學華文系畢業,得過兩個文學獎,淡水魚愛好者,只寫魚,淡水魚。

水麻的果實。
水麻的果實,切下溪床時,我的身邊於是被這種漿果大量環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