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魚寶貝的萌寵烏托邦 塔魚手札的奇幻之旅

在魚醫生潘世瑩眼中,每條魚都是可愛的孩子,圖為工作室裡的金魚們,飽嘗冬蟲夏草製成的飼料,個個活力十足。

文/逃逃、何宜嬨 攝影/吳尚鴻

人生病了要找醫生診治,那魚生病了該找誰呢?「用『金魚腦』來形容健忘,是一個錯誤迷思,其實金魚的記憶不只3秒鐘,而是3年喔!」聊起魚,彷彿開啟了觀賞魚獸醫師潘世瑩的話匣子,滔滔不絕地分享魚世界的奧妙。她與水族造景師蔣欣葳共同創立「塔魚手札工作坊」(以下簡稱塔魚手札),希望盡自己一份力量喚起大眾對水中小生命的重視,讓觀賞魚不僅僅是觀賞魚,而是陪伴你我的療癒夥伴。

從喜歡出發,踏上水生之旅

回想獸醫系的實習過程,潘世瑩笑說只能用「辛苦」一詞作結。「在台大動物醫院時,每天至少有2、30隻動物被送進來治療,同時還要照顧正在住院的寵物們。」高速運轉的緊湊工作,壓縮獸醫們的用餐時間,「只要能吸到一口珍奶就是種幸福!」潘世瑩發現,這樣的工作環境不是自己想要的,而且比起多數人喜愛的貓狗,她更喜歡冷血動物如魚、蛇及蜥蜴等等,因此她以魚類疾病作為攻讀研究所的專題,從此踏上水產獸醫的職涯旅途。

塔魚手札創辦人蔣欣葳(左)與潘世瑩(右),將興趣結合專業,推廣臺灣觀賞魚的魚病醫護及水族飼養知識。

魚好像生病了,怎麼辦?

飼主發現魚疑似生病時,潘世瑩建議先從飼養管理與水質狀況著手檢視。「良好的水質與過濾系統,可以確保魚生活在健康的環境中,不需要額外添加過多藥物。」假如魚出現明顯病徵,她會依診斷結果提供治療方案供飼主參考,不會強制主導飼主的決定,同時詳實指導用藥方法,並告知治療成功的機率,既為病況輕微的魚爭取存活機會,也陪伴飼主預先做好壞情況降臨的心理準備。

潘世瑩說明,多數魚類的病徵大同小異,導致診療病因相當困難,加上魚隻患病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異狀,當飼主發現魚不對勁時,往往已回天乏術。當今醫療技術發達,魚獸醫師可藉由解剖死亡的病魚詳細診察,找出根本原因提供飼主作為飼養管理的改善參考,避免未來其他魚隻再發生相同病狀。

會憂鬱的不只人類,還有魚類

「當你發現魚不太喜歡活動、食慾不好時,不一定是魚生病了,可能是牠們正處在憂鬱、高壓緊張狀態或單純年紀大懶得動了。」潘世瑩解說魚的各種習性,顛覆常人對魚類的認知,雖然魚不像貓狗會透過叫聲表達需求,但牠們也有自己的小脾氣與個性。例如金魚喜歡生活在有底沙的環境,藉由翻沙獲得生活樂趣及營養,懂得識別糞便,不會誤吃自身排泄物;鬥魚變成老鬥魚後,行動愈發慵懶,喜歡窩在地盤裡安心睡覺,誰也不理。

魚
老鬥魚
堪稱「魚瑞」的年邁老鬥魚,在塔魚手札的悉心照料下,能靈活悠游又緩慢發呆。

如同人類,魚兒也有偏好的生活習慣及空間,若飼主提供的環境不符合需求,魚會因為不安而出現反常行為,因此水族造景是替魚兒解憂的好方法。根據魚類習性,水族造景師蔣欣葳設計相應的棲息環境,能讓不同種類的魚群安然共處於同一個水族缸。畢業自水產養殖科系的她,為了提升造景技術,特地學習插花,將花道美學融入水族造景,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

潘世瑩補充:「魚會依照自己的喜好改變棲地地形,將底沙搬運到不同地方。我曾看過一隻調皮的金魚,牠會咬起小石頭往上游,游到水面再向下丟,看著底下同伴誤以為是人類投餵的飼料而搶食小石頭,好像很享受捉弄其他的魚。」造景的作用既是模擬原生棲地,也是一座遊樂場,讓魚群游玩解悶。

造景
造景
蔣欣葳
水族造景師蔣欣葳善用花藝技巧,設計一幅幅獨特的水中美景。

誤解耽誤魚生,盼喚起養魚意識

潘世瑩感嘆,關於觀賞魚的疾病治療資訊,有許多錯誤資訊在網路論壇流傳,造成魚隻延誤就醫,無法及時獲得正確診治。以養魚常見的白點病為例,網路謠傳可用手指摳掉魚身上的白點並加入藥水,或把魚缸加熱到30℃等等,「其實方法很簡單,只需要用1公升的水稀釋2公克鹽巴,視魚缸大小所需的水量,按比例倒入魚缸中,大約1週就能完成治療。」或有養魚多年的資深飼主表示,這做法簡單到讓人不敢置信,難以接受潘世瑩提出的治療方式,這也是潘世瑩與蔣欣葳在一次次與無數飼主溝通的過程中,最耗費心力的環節。

有時還沒來得及確診病因,魚群便全軍覆沒。潘世瑩熱愛水生動物,為了醫治更多水中生物,她積極研讀國外期刊論文、觀看相關醫療影片以了解魚病新知。有鑑於臺灣魚病治療的研究及資訊交流十分稀少,其中還涵蓋許多致命誤解,潘世瑩與蔣欣葳開設「塔魚手札」,將冷僻的專業知識轉換成一篇篇淺顯易懂的養魚常識,致力於協助飼主建立正確的飼養觀念,打造出適合自家魚寶貝的生活環境。

披荊斬棘,秉持初衷行動

潘世瑩與蔣欣葳曾共事於澎湖水族館,對於傳遞養魚知識及分享水族造景專業有相同願景,回臺後過著邊上班、邊經營塔魚手札的斜槓日子,即便忙到暈頭轉向也未曾放棄。歷經兩年終於站穩腳跟、建立穩定客群,兩人決定離職專心經營工作坊。

「魚醫生所醫治的對象,可概分為經濟魚和觀賞魚。經濟魚是專業養殖戶在養,老一輩的養殖戶有2、30年的養殖經驗,對於各種病症都有獨門解方,只想要獸醫告知魚的病因,並不想要獸醫來指導自己怎麼治療魚。」綜合種種原因,潘世瑩觀察到,水產獸醫較難在傳統經濟魚領域闖出一席之地,選擇先從觀賞魚的魚病諮詢開始做起,現在漸漸有第二、三代接班的年輕養殖戶會來找她諮詢魚群健康。

隨著塔魚手札日漸茁壯,抹黑賣聲也紛沓而來。「或許是間接得罪了既得利益者吧?某些業者嗆我們買水軍、罵我們傳遞錯誤資訊,幸好很多客人都替我們反擊回去了。」客戶給予的正向回饋與支持,是潘世瑩與蔣欣葳堅持初衷的動力,讓她們保有勇氣繼續走在理想的路上,忽略外界的酸言惡語。

潘世瑩、蔣欣葳
兩人談起魚類所散發的喜悅,讓人迫不及待想養一缸魚,體會她們所說的「魚擁有很豐富的肢體語言」。

使命感鞭策前行 致力於提升寵魚地位

「現在臺灣生命教育仍然不足,這是推廣魚病治療的難處,畢竟不會有人為了治療幾十元的孔雀魚,特別花費幾千塊來治病。對多數人來說,幾十元的魚再買就有了,除非那條魚價格不斐,飼主才可能花錢醫治。」潘世瑩嘆道,每條魚都是一條活生生的生命,卻因為不像犬貓容易和人類產生情感共鳴,很難被當成是寵物般呵護,反倒視為閒置觀賞的飼養娛樂。

如今國外對魚病的醫護臻至完善,可替魚拍X光、做手術、照超音波及產檢,飼料補給品也相當多元,各類活體餌料琳瑯滿目;反觀臺灣養魚情況,飼主通常只餵食基礎化學飼料,鮮少給魚寶貝補充進階營養。潘世瑩認為,臺灣距離國外完備的魚病照護,還有一段長路要走,她與蔣欣葳期盼藉由圖文、線上課程與講座,傳遞更多正確知識給還沒開始養魚、猶豫想養魚、正在養魚的人們。「唯有繼續努力讓大家了解魚的活潑可愛之處,才有機會讓魚翻身成為大家眼中的萌寵,獲得更好的照顧。」

塔魚手札官網
塔魚手札官網分享了豐富的魚類知識,有助於新手或老手的養魚造詣更上一層樓。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3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