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秋冬作物的守護者!無葉檉柳防風林 以農林混植法抵禦鹽風損害作物

在防風林下,秋作玉米能順利生產,愈靠近防風林的玉米,生長勢愈強。

文.圖/林柏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澎湖分場研究助理

無葉檉柳自1992年經評估、引進、試驗及推廣,成功將無葉檉柳應用於農林混植模式中,使裸露荒地搖身變為具有生產力的農地,能有效利用休耕農地,甚至達到環境友善之目的。

澎湖農作的鹽風影響期在每年9月至翌年3月之間,月平均風速介在3.8~5.9公尺/秒。由於缺乏地形屏障,澎湖陣風常維持在蒲福風級5級左右(表一),時有突破8級以上的情形發生,強勁風力亦會夾帶大量的鹽類侵襲農地,導致作物生長不易,當地人俗稱為「鹹水煙」。

新植的行道樹若不經防風處理,越冬的存活率不佳,就算成功熬到春暖花開的時節,植株面東北側都因鹽風而早已枯黃一片;秋冬作物受鹽風影響甚鉅,許多農民除了種植適合冬季的高麗菜與冰花等作物外,常選擇休耕,連強勢外來種銀合歡都進入休養生息的階段,留待翌年春天再大舉入侵廢耕地。

用於農地防風林的灌木型植株具有高度柔韌性,不易因風吹枯折。

此外,作物常因突來的陣風造成機械損傷,故須監測風力的變化。我們可以藉由日平均風速達2級時(平均風速為1.6公尺/秒),來判定是否進入「鹽風影響期」,近三年的夏末秋初之際,首見最大陣風大於5級的時間點約落在9月中旬,所以應在作物秋作之前即做好適當的防風措施。

守住農耕地 農地混植無葉檉柳的優勢

一、生命力極強

無葉檉柳(Tamarix aphylla)原生於北非、西亞及南亞一帶,是一種生長快速且適應性強的常綠植物,經由種子或扦插方式繁殖,對氣候與土壤要求不高,耐旱性極佳,甚至可在沙漠中生存,樹形最高達18公尺,亦可修整成矮化灌木,且壽命比木麻黃長,能減少樹種更新次數。

二、根系深又廣

強壯的根系可深至10公尺、廣達34公尺,提供植株防風的基礎外,同時可避免地表的風蝕,在穩固細沙的能力也獲得高度評價,因此能有效減緩農地的土壤退化,但作物若為果樹類,則應考量到兩者之間的營養競爭。

三、抗強風逆境

除了穩固的根基,植株枝條繁密,可阻擋強勁東北季風。用於農地防風林的灌木型植株因枝條較為年輕,具有高度柔韌性,能順著風勢擺向而不易枯折。

四、耐鹽鹼逆境

澎湖多數農地為中偏鹼性的鹽性土,尤其在鹽風影響期,土壤的酸鹼值與電導率急遽上升,造成植物生存困難。無葉檉柳能克服鹽鹼逆境,從土壤中吸收鹽類,將其蓄積在葉部,但也會導致植株底下落葉處的土壤鹽化,故作物栽種時不宜離防風林過近。

五、可重覆修剪

隨著時間推移,植株會愈加碩大,故每年需定期修剪,尤其在農地應用的防風林。自1992年試驗至今,植株仍維持正常生長,不因修剪影響生育。

無葉檉柳防風林 農地建置有方法

一、育苗

單株無葉檉柳在適宜環境下可年產50萬顆種子,但種子尺寸小且發芽率不高,因此建議利用扦插方式繁殖。在每年約3月時可挑選0.5~1.0年生的健康枝條,於粗度介在直徑1.0~1.5公分的部分,上下裁切成長度20~30公分,並留下頂端兩邊小側枝,修短到8公分,以防植株水分蒸散快速,接著在半陰的環境下,將修整好的枝條以10~15公分的深度浸於水中(二天換一次水)或插入常保溼潤的土壤,待發根完全後即可移植於田間。

無葉檉柳建議利用扦插方式繁殖。將健康枝條修剪至適當長度,減少水分蒸散,並以適當深度浸於水中,待發根完全後即可移植於田間。

二、整地

無葉檉柳雖具深根性,但適當鬆土可讓植株根系發展更為順利,避免日後淺根蔓延,與短期作物過度競爭營養。在農地北側邊緣為防風林建置處,建議鬆土至30公分深。

三、定植

農地檉柳防風林採矮化林單行密植方式管理,目的在利用檉柳防風林代替硓?石牆,發揮阻擋鹽風的功能。將已發根枝條的一半沒入整地過的土壤,定植後三個月內仍須注意水分供給,約二年後可形成株高約2公尺、株幅約2公尺的植株。農地北側防風林帶約略呈東南東至西北西走向,與東北季風風向垂直或斜交,之後每隔10公尺種植一行,株距80公分,亦可在農地東西側補植無葉檉柳或占地面積小的防風設施,避免側風侵擾位處邊緣的作物。

四、修剪

後期管理著重於植株修剪,調整適當株高能避免對作物造成不良影響。每年3月時將植株砍至剩1公尺高,縮小樹蔭範圍;時至夏末秋初之際,株高應可維持在2.5公尺以上,如此於離地面高度1.5公尺處可至少降低51.5%的風速與70.6%的鹽度,對作物有效的防風距離為防風林高的4倍左右;經過冬季強風吹襲後,防風林迎風面與背風面出現明顯的生長差異,迎風面的枝條呈現枯萎現象,可留待3月時再行修剪。

防風林迎風面與背風面出現明顯的生長差異。

作物和防風林混植的栽培實例

一、落花生

由於澎湖平均年雨量小於蒸發量,適合發展旱地作物,如澎湖的落花生已有經濟栽培。適當早播有利營養生長期延長,但春作生長初期仍為鹽風影響期,故防風林須維持在2.5公尺以上。

然而,春作全期若無調整防風林高度,則會影響收成,防風林高度愈高,落花生鮮莢果產量則愈少。故到了3、4月時應修剪防風林,避免遮蔭範圍過大,影響落花生產量。

防風林須維持在2.5公尺以上有利於落花生春作生長初期,3、4月時則應修剪防風林。

二、玉米

2018年調查玉米春秋兩作的生長與蟲害情形,結果如表二。春作玉米的平均穗重較高,應與氣候適合玉米生長有關,但玉米良率只有40.5~64.6%,深受玉米螟與玉米穗蟲等害蟲為害,不利市場銷售。

秋作玉米穗重雖不如春作玉米,但在防風林下,秋季能順利生產,並可觀察到愈靠近防風林的玉米,生長勢愈強。此外,因秋冬季節氣溫較低的緣故,環境不利病蟲害生長,使玉米良率維持在95.0%以上,同時也減少了農藥的使用,對環境是一大益處。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