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下,做著時光旅人之夢

文/曾怡陵 攝影/汪正翔

浩瀚的宇宙中,無數星球的光經過數年到數萬年的時間旅行到地球,形成我們今日所見的星空面貌,而在夏季,由千億顆星球構成的銀河是夜空中最燦目的存在。臉書社團「台灣星空守護聯盟」裡,同好們熱烈交流銀河影像,臺灣各地的天文活動也陸續展開。

(首圖圖片提供/劉志安)

夏至傍晚,許多媽媽們在國父紀念館前空地跳著恰恰,在熱鬧的音樂放送下,劉志安拉來一臺推車,熟練地架好望遠鏡,接著退後幾步,屈膝用手機對著望遠鏡和其後的星空拍下照片。他用望遠鏡瞄準土星等行星及月亮,每一次移動鏡頭,總能不偏不倚對準想觀測的星體。

流淌於血脈中的熱情

「常有人問我為什麼對天文有興趣,我覺得這好像是天生的,很難解釋。」劉志安將工作之餘的時間都傾注在天文知識的探索和分享,身兼「台灣星空守護聯盟」版主和「台北市天文協會」常務理事,時常參與大大小小的天文活動。他在圈內的封號之一是「人體GoTo」(GoTo是望遠鏡自動導航程式),意思是不需要星圖,憑藉對星空的熟悉度就可以找到星體位置。劉志安還是亞洲第二個完成天文圈盛事「梅西爾馬拉松」110個星體觀測的人,參賽者間流傳的觀星祕笈也出自他手。

這樣的熱情,源於童年的星空記憶。劉志安小時候住在多雨的基隆山區,陰雨綿綿是日常,使得晴朗的夜空顯得格外珍貴,而自然課裡學到的天文知識,更豐富劉志安對宇宙的想像。1986年,觀賞哈雷慧星幾乎成了全民運動,劉志安心心念念想要有一臺望遠鏡,沒什麼錢的他決定仿照日本同好,自己磨製光學鏡片。雖然最終因為在臺灣買不到拋光粉,無法完成最後一道手續,但這個缺憾促使劉志安找到第一份工作,他拿著鏡片半成品到光學鏡片工廠應徵工人的職缺,從磨鏡片、拋光、組裝望遠鏡到儀器校準,在哈雷彗星帶來的天文熱潮中,生產線繁忙的操練為他奠定扎實的基本工。然而,工廠的薪資畢竟低微,他決定到其他領域求發展。工作的積蓄讓他買下生平第一支低階望遠鏡,之後又攢夠了買車的錢,開始驅車四處觀星。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