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臺紐經濟合作協定》全面生效,開放紐西蘭液態乳零關稅進口,但因輸臺「紐乳」主要是保久乳,實際未對國產鮮乳產生劇烈衝擊,國內反而因酪農退場、病牛淘汰等因素,間接讓肉牛市場供貨減少,國人熱愛的臺南牛肉湯面臨無牛可宰窘境。農業部畜牧司長李宜謙今(4)日表示,肉牛產業希望進口小牛飼養,農業部願意協助進口,但因檢疫空間不足,希望業者少量分批進口。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今日於臺北南港展覽館辦理70周年慶系列活動,上午邀請農業部報告「乳業政策方向」。李宜謙指出,國內進口鮮乳一年將近4萬公噸、保久乳1.2萬公噸,酪農產業擔憂受到紐乳零關稅進口衝擊,並未發生;但這兩年美國非常關切臺灣乳業,特別臺美關稅談判目前還不明朗,後續一定有相關議題要討論,農業部會持續關注。
李宜謙表示,國內生乳生產目標去年訂為43.5萬公噸,但實際生產45.2萬公噸,仍然超產;國人鮮乳消費每年每人約22公斤,去年則下降剩不到21公斤,主因是燕麥奶、豆漿等替代性乳品崛起,對酪農產業是個警訊。但去年調查很多牧場仍然超養,有的甚至超養達400%,希望酪農若要多養,就變更牧場登記數量,回歸正常管理;也呼籲酪農淘汰低產乳牛,調整合理飼養規模,回歸生產目標。
乳業協會理事長徐濟泰感謝農業部以「113至116年輔導養牛產業升級」計畫四年20億元經費支持酪農產業,但他也代表酪農反應,農業部鼓勵酪農做牧場變更,但酪農擔憂地方政府藉變更登記之際,索性「不准」、勒令關場;政府鼓勵生乳多元加工,但目前的廠農契約有霸王條款,酪農乳源被乳品廠鎖死,不准移出任何一滴牛奶給其他加工業者,阻礙多元應用,都需要中央政府出面協調。
農業部畜牧司長李宜謙接受酪農陳情。(攝影/游昇俯)
此外,針對國人喜愛的臺南牛肉湯等溫體牛肉料理缺乏肉源,李宜謙受訪時指出,先前因牛結核病淘汰不少牛隻,國內溫體牛肉源來自淘汰乳牛,但因疾病淘汰牛隻必須化製、不能肉用,因此肉源有缺口、「一下子要恢復不容易」;肉牛業者想要進口肉牛的小牛來飼養,農業部會來協助。
李宜謙說,問題在於,肉牛進口要經過檢疫,聽說有業者一次想進口2千頭,國內沒有那麼大的地方可以做檢疫,牛隻進來之後要觀察3個月,整個防疫、檢疫沒問題,6個月才可以移動,檢疫找不到這麼大的場地,因此希望業者少量進口,分批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