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化世代來臨——從溫體走向冷鏈物流

肉品

口述/臺灣養豬青年聯盟祕書長 李鑫聰 整理/廖詠恩 攝影/黃世澤、張雅茹

你今天吃的肉叫什麼名字?到超市的冷藏生鮮區走一遭,架上一盒盒肉品 貼著「安心豚」、「香草豬」、「黃金雞」、「桂丁土雞」等標籤,上面載明禽畜的品種、產地以及認證標章;消費者挑肉,不再需要像在傳統肉攤上動手按、湊近聞,而是認明品牌,信賴它對品質的保證與承諾。而肉品品牌與消費習慣、飲食文化間有什麼關聯、如何演變?就讓臺灣養豬青年聯盟祕書長李鑫聰來為我們解析。

Q:臺灣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肉品品牌?

以往農政單位或是養豬業界,對於產業發展問題,多半從產業內部著手改進,例如改良品種、養豬技術,提升生產效率等等,但對於後端的肉品行銷則不太重視。

直到 1998 年,臺灣的養豬產業在口蹄疫和 WTO 的衝擊下,加速調整產業體質,加上政府為使養豬農降低成本,農委會與中興大學、台灣省毛豬運銷合作社聯合社等團體選出 16 個整合經營示範區,推行「台灣珍豬」品牌,輔導建立臺灣豬肉品牌,以便與進口豬肉產生市場區隔。

台灣珍豬旗下有麥寮的「台全珍豬」、台灣省肉品運銷合作社的「自然豬」、由臺南白河、東山、 後壁等八個養豬場合作生產的「上荷豬」等國產豬肉品牌都加入統合經營體系。

上面講的是由官方推動的品牌,那農民、牧場之所以想成立品牌,原因是肉品拍賣價格起伏不定, 有些業者不樂見自己的肉品品質明明比較好,卻低價賣出,所以想藉由品牌行銷,將自家肉品直接推銷給顧客,更貼近大眾的需求,讓消費者也願意付出與肉品品質相對應的價格;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創立品牌最根本的原因。

Q:品牌肉品通常會取得哪些認證標章?

CAS 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產銷履歷農產品(TAP)、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如果著重在生產流程的,會申請 ISO 認證,各家廠商依他們的需求與強項,來選擇申請不同的認證。但是許多消費者還是不太清楚這些認證的差異,只知道要買品牌肉,但是它們好在哪裡,就沒辦法具體說明,這部分還要再推廣。

臺灣豬肉經過口蹄疫風暴後,如果目標要和國際接軌,認證很重要。其實早在 1979 年,政府就開放豬肉自由外銷,主要出口對象為日本,全盛時期約占日本進口豬肉市場的一半。1997 年臺灣爆發口蹄疫之後,幾乎就斷了外銷這條路,轉成內需型的產業。然而,隨著高齡化,豬肉消費量會逐步遞減,養豬產業必須正視外銷策略,來因應面臨萎縮的內需市場。

如果未來要將臺灣豬肉推到國際市場,必須先了解外銷國的肉品喜好及加工肉條件,以利前端生產適合外銷之肉品,包含育種(耗時兩年以上)及營養改良,甚至採用友善環境、動物的飼養方式。 綜合上述條件,國內標章在國際市場上的能見度和認同度不高,我們的肉品就就很難外銷。SGS 現在有在做國際食品安全驗證標準 SQF,還有其他團體也陸續推動,建議直接與國際接軌才符合外銷導向的產業趨勢。

2020 年的奧運將於東京舉辦,估計會有一千萬人湧入日本,日本三大平民美食迴轉壽司、豬排 飯、拉麵,其中有兩項會使用到豬肉,我們應該要加快腳步了解日本加工及消費市場,藉由這個機會將臺灣的豬肉再次銷往日本,以日本為起點,放眼全世界的豬肉消費市場。

Q:肉品品牌的下一個階段會是什麼?

地方政府整合發展區域性品牌,或是多家豬農、牧場合作建立品牌,是可能的發展方向。但是要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創品牌也不容易;農會、畜牧團體帶頭做區域性品牌,其中品質的控管、 利潤的拆分也很複雜,所以只能慢慢來。但我認為至少在十年內, 會出現幾個帶有地方特色的肉品品牌。黑豬品牌目前有神農獎得主「漢寶增豐牧場」的鄭育松培養的黑毛豬,在以白豬市場為主的臺灣,走出自己的品牌特色。

畜牧產品和行銷手段會越來越多元,現在在做品牌的大多是年輕的第二、三代,像彰化田尾的「花田喜彘」創辦人張勝哲是牧場第三代,他還發起群眾募資,宣傳「從牧場到餐桌」 的銷售理念,打響知名度,也吸引不少年輕的消費族群。

參考資料=宋增壽<肉品全面開放進口台灣養豬產業因應對策之調查研究>、黃善禾<台灣養豬業永續經營策略之研究>、<從鹿耳島黑豬談台灣品牌豬肉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