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於種豆的舊布利用之路

田野間工作室裡裝飾著棉麻素材的布製品,風格樸實自然。

文字/李盈瑩 攝影/張家瑋

位於西門町的「田野間」工作室,滿是女主人許紓語利用舊布結合棉麻繩鉤織而成的各式作品──帽子、網袋、貓窩、側背包,樸實自然的風格帶點森林氣息,賦予淘汰舊衣嶄新的生命。

許紓語的創作運用大量的鉤織技法,談起這門技藝,她幾分得意地說道:「我們家從曾祖母就開始編織毯子了!我則是在大學時期開始跟母親學習。」早年她創立品牌,在網路上販售編織作品,直到跟先生楊秉勳在三峽種菜,為了種豆而搭竹棚,臨田的農友分享裁剪舊衣布條來綁棚架的方法,才展開兩人的舊布利用之路。

楊秉勳和許紓語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從事潮流服飾的行銷工作,在三峽耕作的期間,他們親眼見到耕地旁的紡織染整工廠時常排放鮮豔的化學廢水,才意識到時尚產業對環境的強烈衝擊。於是,他們毅然決然轉而從事舊布再生的教學,帶領學員從研讀洗標、最基礎的舊衣材質開始認識,再談後續的創造與運用。許紓語舉例說明:「像是T恤經裁剪後,布料會自己反捲包起,因此很適合裁成布繩來利用;其他像雪紡、襯衫這類平織物,裁剪後容易形成鬚邊,此時搭配編織技法,就能創造毛茸茸的紋理。若手邊的舊衣為毛料,則建議拆解還原成毛線來利用,雖然舊毛衣容易起毛球,但這樣的線材反而很有特色。」

工作坊雖然替消費者解決家中的個人舊衣,但當楊秉勳和許紓語逐步走訪一間間大型布料工廠,眼看滿山滿谷的裁切布邊、樣品、剩料如廢棄物般乏人問津,讓他們更加確立了未來的方向——除了教學,也想望成為一道橋梁,扮演閒置資源與企業端的媒合角色。楊秉勳舉了業界的案例,「像是『好丘』利用布邊取代貝果袋的塑膠綁繩,我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案例。」

田野間也預計成立店鋪,引進世界各國的綠色品牌,楊秉勳提及國外許多綠色再生產業多半結合當地的產業生態,比如在南非的開普敦港,設計師就利用帆船廢棄的帆布製成超耐磨的背包,而田野間做為一間店鋪、一處平臺,則為國內的消費者提供更廣闊的國際視野。

楊秉勳(左)和許紓語(右)
楊秉勳(左)和許紓語(右)成立田野間工作室,開設舊布再生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