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有意義的工作:地方獸醫師捨高薪 扛防疫動保大任

家畜疾病防治所長所林珮如,時常關心嘉義縣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內的收容動物,為牠們提供最妥善的照顧。

家畜疾病防治所長所林珮如,時常關心嘉義縣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內的收容動物,為牠們提供最妥善的照顧。

撰文/吳櫂暄 攝影/吳尚鴻

當天災來臨、疫情爆發、動物受困,公職獸醫師總是第一時間奔赴現場。他們身著防護衣迎戰病原與疫情,在嘉義縣1 8個鄉鎮市,從消毒、採樣、防疫、撲殺,到動物救援與緊急醫療都一手包辦。這群隱身日常幕後的獸醫師,以自身專業與堅持,守護動物健康與公共安全,扛起農漁畜業的重要防線。

「要叫消毒車來嗎?」前往嘉義縣水產動物疾病防治中心的途中,家畜疾病防治所所長林珮如看見一座被吹成斷垣殘壁的受災禽場,場主正在巡視丹娜絲颱風的災損,她下車詢問是否需要協助。

颱風過後,除了房舍倒塌外,多數畜牧場、禽場、魚塭還陷入停電困境,只能靠發電機維持運作。「遭遇風災的動物即使撐過來,也容易健康狀況不佳。」災後是動物疾病容易爆發的高風險期,動物本身對環境變化敏感,風災過後常因體力虛弱、傷口未癒,或暴露於不乾淨的環境中而增加感染風險。為降低病原傳播的可能性,防治所會針對環境噴灑消毒藥水與蚊蟲藥。

「這家禽場賣的燻雞跟鹹水雞真的很好吃,下次吃不知道要等多久。」看著跑出來的肉雞在坍塌禽場內漫步,她試著搞笑說。但從林珮如焦急的表情不難看出,她只希望盡早放晴加快救災腳步的心情。

丹娜絲風災過後,禽舍坍塌,成群的肉雞在殘破棚架間啄食瓦礫中的地面。
丹娜絲風災過後,禽舍坍塌,成群的肉雞在殘破棚架間啄食瓦礫中的地面。

防疫消毒車全縣行透透 撲殺押車都得自己來

「幸好我們去(2024)年買了3輛新車。」和舊車共計4輛的消毒車,每天深入公共區域與飼養密集區進行消毒,年場次從2.8萬提升至4.5萬場。雖然噴灑業務可由消毒人員處理,但不論是疫情訪視,還是牛、羊、豬等經濟動物的疾病檢驗,現場的採血、送驗、藥物殘留檢查等程序,仍需由獸醫師親自出馬。

「平常做檢驗是為了保護動物,疫情一爆發就只能撲殺。」儘管林珮如明白撲殺是公事,但每次執行仍感沉重與難過,「我每次出勤前到獸魂碑拜拜,內心就會安心許多。」家畜疾病防治所後方的獸魂碑設立於1991年,是為了告慰犧牲動物而設立的祭祀石碑。剛到防治所時,她發現獸魂碑附近雜亂不堪、無人整理,便請一位同仁擔任碑主主責清理。也由此開啟每個月農曆初二與十六,由各課輪值籌備祭拜的傳統;中元節更擴大舉辦業界聚會,邀請農漁民一同向動物生靈表達敬意和感恩。

「以前沒有太空袋(裝運大宗散裝或粉狀物料的一種中型容器,以起重機或叉車即可集裝及運輸)的時候,屍體只能用飼料袋裝。」林珮如表示過去禽流感發生時,獸醫師需親自進禽場抓雞撲殺,再把屍體裝進飼料袋,運送至化製廠(焚化動物屍體的場所)焚燒處理。不僅要押車到場,還得在現場拆袋回收分類,才算完成工作,每一個環節都無法假手他人。

防疫消毒車是防疫措施中重要的一環,不僅能降低病原在環境中殘留與擴散的風險,更有助於在第一時間進行源頭疫情管控。(圖片提供╱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
防疫消毒車是防疫措施中重要的一環,不僅能降低病原在環境中殘留與擴散的風險,更有助於在第一時間進行源頭疫情管控。(圖片提供╱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

和動物搏命的日常 走過踩在豬上打藥的年代

她以2021年國立中正大學黑天鵝確診H5N5高病原性禽流感為例,說明禽流感不限禽場,校園也可能發生。當時獸醫師們連續3天在校內撲殺天鵝、鴨群、水鳥等,為防止疫情擴散,必須清查、訪視方圓3公里內的水禽與陸禽場,並進行環境監測,待所有試驗結果確認無病毒檢出後,才得以恢復飼養。這些都是地方公職獸醫師的工作範圍。

除了大眾熟知的禽流感,今年5月,臺灣正式成為亞洲唯一取得豬瘟、口蹄疫、非洲豬瘟,三大豬病非疫國認證的國家。當時為了處理口蹄疫,施打藥物的獸醫師得踩到豬隻身上的情景仍歷歷在目,「如果藥物一不小心打到人是會死的!獸醫師幫豬、牛、羊採樣施打的風險比禽類高很多。」

1隻4、500公斤的牛,若不先送到化製廠再執行撲殺,等牛隻倒下後,根本無法搬運,甚至在移動過程中若不慎被牛踢上一腳,肋骨會當場斷掉。「我們真的是跟動物搏鬥的單位。」她說。從行政開罰、輔導、採樣、撲殺等,只要與動物防疫或動物保護有關的場合,都一定能看見林珮如與同仁們的身影。

在防疫工作中,公職獸醫師會穿著全套防護裝備進入禽場,進行抽血與雞蛋採樣,以掌握疫情動態與動物健康狀況。(圖片提供╱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
在防疫工作中,公職獸醫師會穿著全套防護裝備進入禽場,進行抽血與雞蛋採樣,以掌握疫情動態與動物健康狀況。(圖片提供╱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
為防範豬瘟、口蹄疫及非洲豬瘟等重大疫病,獸醫師會上山對捕獲的野豬進行採樣檢驗。(圖片提供╱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
為防範豬瘟、口蹄疫及非洲豬瘟等重大疫病,獸醫師會上山對捕獲的野豬進行採樣檢驗。(圖片提供╱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

不分日夜待命 魚塭大小事攏總顧好勢

抵達水產動物疾病防治中心後,現場已有4、5位漁民來送水質檢測和檢體採樣。「昨天剛復電,獸醫師就馬上回到崗位了。」林珮如表示,嘉義縣不僅在畜牧產量全國排第5名,養殖魚塭面積更達5,938公頃。

縣內除了約有1,400個禽畜牧場,飼養數近1,380萬隻經濟畜禽動物(家畜約40萬頭,家禽約1,340萬隻)外,為了健全漁業、服務漁民,家畜疾病防治所在太保、東石與義竹三處還有駐地服務,成立水產動物疾病防疫中心。中心由4位獸醫師一週5天提供水質檢測、魚病檢診、用藥輔導等服務,撐起所有的水產動物檢驗,還得將細菌樣本帶回實驗室培養,安排藥物實驗。

「漁民只需檢驗水質的話,可以把袋子掛在外牆,檢驗完就會放紀錄單。」林珮如領著我走入辦公空間,試驗室對外的大螢幕能讓漁民同步觀看檢驗過程,4位獸醫師則在螢幕後的隔間內處理池水跟檢體。後續等實驗室的報告出爐,再電話通知、持續追蹤魚塭狀況,建議漁民處置方式。「他們晚上也在接電話啊!半夜水崩(水質改變導致魚隻死亡),漁民就馬上打電話來。」林珮如話剛說完,一旁的漁民便連忙致謝,表示自己遇到困難,都靠獸醫師幫忙,才讓半路加入養殖漁業的他有辦法撐到現在。

獸醫師先進行檢體採樣,觀察肝臟、脾臟與腎臟等部位經抹片染色後的顯微鏡影像,再根據現場檢查結果,作出初步診斷。
獸醫師先進行檢體採樣,觀察肝臟、脾臟與腎臟等部位經抹片染色後的顯微鏡影像,再根據現場檢查結果,作出初步診斷。

拯救生命是天職 無藥可醫成變革動力

啪!突如其來的響聲,螢幕瞬間全黑。「跳電了。」沒有電源,顯微鏡只能暫停檢查,獸醫師在微弱的室外光下,完成剩下的水質檢測。其餘被迫中斷的工作只能擇日進行,著手準備將已採檢的樣本帶回防治所培養。

此時在義竹站附近的狗狗車(動物保護稽查管制車)恰好抓到遊蕩犬隻,記者便跟著狗狗車一同前往嘉義縣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嘉義縣收容所)進行後續的收容。「經濟動物的防疫,本來就是公職獸醫師的職責,動保是近10年左右才新增的業務。」林珮如回憶在就學時期,學校沒有動保課程,也沒有教學生該如何面對民眾。為了因應動保的需求,嘉義縣設立24小時動物救援專線,更在2020年成立獸醫師醫療團。

嘉義縣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內設有醫療專區,有檢傷區、動物病舍、診療室、X光室和手術室等空間,能為收容犬隻提供必要的醫療照護與疫苗注射。(圖片提供╱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
嘉義縣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內設有醫療專區,有檢傷區、動物病舍、診療室、X光室和手術室等空間,能為收容犬隻提供必要的醫療照護與疫苗注射。(圖片提供╱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

「以前一年經費只有10萬元,送3隻狗去動物醫院就沒了。」經費不足的問題,曾讓受傷犬隻因缺乏藥物,只能在疼痛中苦撐,最後活活在舊的動保園區內死去。「拯救生命是我們的天職,怎麼會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會發生這種事?」事發後,她決心解決經費困境,雖經費有限但仍撥出醫療款項購置相關醫療用品,讓第一線的獸醫師不必再承受相同的無力與痛苦。同時為了確保遭遇緊急狀況的動物都能獲得救援,嘉義縣的公職獸醫師經過大量訓練,具備第一時間判斷犬貓誤觸山豬吊或捕獸鋏,傷勢是否需要截肢的醫療能力,可為動物減輕痛苦,爭取存活機率。

林珮如針對小黑狗屍體進行解剖,以釐清其死亡原因。(圖片提供╱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
林珮如針對小黑狗屍體進行解剖,以釐清其死亡原因。(圖片提供╱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

動保壓垮公職獸醫師 餵養點成跨物種感染溫床

抵達收容所後,管制隊隊員兩人合力將裝有遊蕩犬的誘捕籠搬下車,登記捕捉時間地點等標籤,經過整理清潔再後送安置,等獸醫師施打完疫苗、絕育後再安排回放。

捕捉犬隻的過程中,為了符合施用麻醉劑的規範,獸醫師需全程到場,確保動物安全無虞。每起案件,也都需經過稽查員與獸醫師共同檢核、蓋章確認。這項「動保再精進」計畫由動物保護管制隊、獸醫師醫療團與動物保護稽查員三方協作執行。制度上,每位獸醫師搭配3名稽查員,另由13位管制隊員採輪班制,共約30人分組排定每日的出勤班表。

「防疫好好做,有建立情感,業界都會相挺,可是動保不一樣。動保真的是壓垮公職獸醫師的最後一根稻草。」之所以是最後一根稻草,是因為動保並非單一任務,而是串起捕犬絕育、公共衛生、人畜共通傳染病防治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一環。當民眾違規放養、餵養或隨意丟棄廚餘,不僅助長遊蕩犬群體擴大,也吸引野生動物搶食,提高犬隻與鼬獾等野生動物的接觸機率,導致狂犬病跨物種傳播風險。過去僅見於山區的陽性鼬獾病例,如今已逐漸往市區擴散,今年嘉義縣截至目前的鼬獾陽性率統計4隻就有3隻確診。

為了處理動保問題,防治所近年新開的職缺幾乎全數分配給動保課,期望從源頭落實收容、絕育、疫苗施打等工作,否則公職獸醫師終究只能在問題爆發後亡羊補牢,靠著施打狂犬病疫苗,盡可能壓低環境中跨物種傳播的感染風險。如今,獸醫師每日的工作內容,超過六成與動保相關。人力與精力傾斜至動保,使得防疫業務只能「求穩」,遇到緊急狀況就得臨時調度其他課支援。

嘉義縣動物管制隊分為日夜兩班24小時,不僅定期針對犬隻熱區進行捕捉,也即時應對民眾電話通報的緊急救援,將犬隻帶回收容所安置照護。
嘉義縣動物管制隊分為日夜兩班24小時,不僅定期針對犬隻熱區進行捕捉,也即時應對民眾電話通報的緊急救援,將犬隻帶回收容所安置照護。

公職獸醫師少賺十倍百倍 冒生命危險站第一線

今(2025)年6月1號生效的公職獸醫師不開業獎金,林珮如肯定其正向意義,雖然防治所新開的職缺仍無人應徵,但對在職續留的人員有一定的幫助,目前嘉義縣防治所的獸醫師也維持在20人。「當公職獸醫師的人都知道,自己開業可以多賺十倍到百倍,但這項政見是爭取20幾年來的重要里程碑。」

除了薪資待遇,職等是她關注的另一個焦點,防治所內的課長與其他技士、承辦人員一樣都是七職等,是一項很奇怪的制度。「新人4萬元,受訓完5萬元,七職等有6萬元,相比之下,外面的動物醫院新人入職沒經驗,受訓後成為獸醫師,月薪可能超過10萬元,這還沒算獎金。」在她眼中,調整職等的規範是制度改革中不可忽視的關鍵。

「從我考執照到考上公職,現在屆齡退休,時代不同了。現在想當公職獸醫師的人,如果自己開業整天穿白袍、掛聽診器多體面?」面對執業現場帶來的負面情緒,林珮如選擇用運動和放空來舒壓。而對於身陷低潮的同仁,她總是這樣鼓勵:「要做就做有意義的工作,有哪種工作可以賺錢又幫助生命?」儘管結核病、猴痘、狂犬病、禽流感等人畜共通傳染病,讓第一線公職獸醫師時常處於高危險的處境,她仍堅信,這是一條守護動物、守護公共健康具有意義的路。

採訪結束數週後,嘉義遭逢雨災,林珮如在LINE上傳來養豬場淹水的照片。她與同仁正冒著大雨,搶救受困豬隻,雖然受訪時她對執業現場有諸多憂慮,此刻的她,仍毫不遲疑地營救動物的生命與農友的心血。也許這正是她鼓勵同仁時所說:「要做就做有意義的工作!」的真意吧!

七月底,嘉義縣連日豪雨導致多處養豬場積水不退,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緊急出動人員,前往現場搶救受困豬隻。(圖片提供╱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
七月底,嘉義縣連日豪雨導致多處養豬場積水不退,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緊急出動人員,前往現場搶救受困豬隻。(圖片提供╱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