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行有機農業的田地更加生機盎然,捕食性和食植性的瓢蟲都會出現田中,但對於病蟲害防治更需要用心。
豐年雜誌
從「無法想像務農」開始領略農業生活:兼職農夫種玉米 感受作物生命力

青年詩人喵球長年從事餐飲、廚師工作,在COVID-19疫情期間報名青農培訓班,隨後在友人協助下成功承租田地,克服新手務農的現實門檻,以兼農形式投入玉米、玉米筍的有機栽培。從「無法想像自己務農」,到「感覺農業作為一種生活型態的醍醐味」,這段從農經驗平直地抒寫對於作物生命力、大自然生態的感性,也含蓄地點出有機栽培推廣的難關。

在臺灣舉辦的第十五屆國際樸門大會以「通往韌性之路」為主題,在近年發生的疫情與戰亂,以及氣候變遷等背景下,探討如何面對各種挑戰。(圖片提供/IPC15;攝影/李佳倫)
豐年雜誌
通往韌性之路:國際樸門大會在臺灣 發揮創意應對生活挑戰 戰火下也療癒人心

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強調運用和模擬自然模式,設計食物生產、能源供給甚至社會經濟等系統,達到照顧地球與人類並公平分享的終極目標。其最大盛事「國際樸門大會」(International Permaculture Convergence)從1984年起舉辦,去(2024)年在臺灣登場的第十五屆大會(IPC15)正逢40週年。

學習植物的環境需求、採種方法,找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耕作方式,就能持續得到大地的恩惠。
豐年雜誌
作物面對自然逆境 秀明自然農法育出食物真風味:自家採種、連作 建立可存可領種子庫

秀明自然農法(Shumei Natural Agriculture)是由日本實業家、宗教家岡田茂吉所提倡的自然栽培法,除了自然堆肥,主張不加入任何「不純物質」,使土壤潔淨,以發揮本身力量,並實踐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方式。
秀明自然農法嚴格遵照岡田茂吉大師的哲學,以無農藥、無施肥、實行自家採種、連作(每年種植同樣作物),加上生產者對自然的愛與感謝的意念,所構成的農業模式。這似乎與20世紀形成的慣行農法背道而馳,看起來很「反科學」,其實稍加理解就會知道,只是追求的目標不同罷了。

林雅容在陽臺設計雨水回收系統,可用水桶中的水洗衣服、澆灌植物。
豐年雜誌
居家種菜到社區養蜂 公寓生活就能實踐樸門理念:蹲在家裡救地球!陽臺上的循環資源大富翁

樸門永續設計是什麼?很難一言以蔽之,簡單來說是一門兼顧自然保育與人文關懷的環境設計學。它扎根在「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公平分享」的倫理上,遵循大自然的生態原則,以淺顯易懂的設計指引,賦能每個人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永續生活。這並不需要買地、租地種田才能實現,從公寓陽臺就可做起;只要先了解環境空間,每個人都能生活得更節能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