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臺灣黑鳶族群數量再創新高 113年全臺已達945隻

臺灣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黑鳶是食物鏈頂端的猛禽,對環境健康與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指標意義,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今(17)日公布去年黑鳶全臺同步調查結果,113年9月調查記錄到留鳥族群873隻,到12月包含遷移族群後已達945隻,顯示近十年來推動友善環境與棲地保育的成效。

新聞
「牠們的肉又甜又嫩」,臺灣博物學之父斯文豪看見的文明野味

英國人 Robert Swinhoe,是活躍於19世紀中國東南沿海的英國外交官。但對臺灣人來說,他更重要的身份是「博物學者」,被稱為「臺灣博物學之父」的斯文豪,被認為是臺灣自然史研究的開拓者。他在駐臺期間,進行多次踏查,對臺灣的物種留下了眾多珍貴的紀錄。

新聞
單日260公里、黑鳶「小茄子」打破「中部結界」 首證臺灣候鳥族群存在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日前野放黑鳶幼鳥「小茄子」,透過衛星追蹤,記錄到牠從屏東飛往宜蘭,單日狂飛260公里且飛越中央山脈稜線2500公尺,打破國內觀察紀錄;之後牠繼續跨海飛行、飛往中國境內,更證明臺灣有黑鳶候鳥族群存在。

新聞
滅鼠不毒害老鷹,業者引進天然老鼠藥共創雙贏

俗稱「老鷹」的黑鳶全臺剩600隻,因生性愛吃腐肉,傳出不少老鷹吃到被鼠藥毒死的老鼠,慘遭二次毒殺。為保護黑鳶,防檢局2015年起取消「全國滅鼠週」,2016年不再補助老鼠藥,今年起更停止老鼠藥「共同供應契約」,地方政府買老鼠藥必須自行採購;農藥業者也引進玉米梗原料的天然老鼠藥,老鼠吃了腸堵塞,黑鳶吃鼠屍不會有影響;屏科大則實驗用猛禽防治鼠害。多管齊下,只盼老鷹重現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