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日260公里、黑鳶「小茄子」打破「中部結界」 首證臺灣候鳥族群存在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4月27日野放黑鳶幼鳥「小茄子」。(圖片提供/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臺灣黑鳶過去分作南、北兩大族群,彼此之間不會互相交流,宛如是被中部一道神祕結界所區隔,但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日前野放遭老鼠藥毒害的黑鳶幼鳥「小茄子」,透過衛星追蹤,記錄到牠從屏東飛往宜蘭,單日狂飛260公里且飛越中央山脈稜線2500公尺,打破國內觀察紀錄;之後牠繼續跨海飛行、飛往中國境內,更證明臺灣有黑鳶候鳥族群存在。

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今年2月收容1隻墜落茄子園、被農民送來的黑鳶,抽血檢查研判是老鼠藥中毒,所方稱牠「小茄子」,經照料康復後,於4月27日野放,並利用衛星追蹤器記錄其行蹤,以了解其野放後狀況。

就在野放後1週,研究團隊5月5日記錄到小茄子直接從屏東霧台飛往宜蘭雪隧山上,單日飛行達260公里,途中更直接從台七甲線穿越中央山脈、橫越2500公尺稜線,飛行距離及高度均打破國內觀察紀錄,讓研究團隊大為振奮。隔天小茄子沿北海岸飛往基隆港,在基隆休息2天,5月8日上午再從富貴角燈塔出海北飛,跨海飛行200多公里,於下午5點抵達中國溫州外海某處無人島,10日再度啟程進入中國境內。

黑鳶「小茄子」5月5日至9日飛行路徑紀錄。(圖片提供/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這份難能可貴的紀錄讓研究團隊非常興奮,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近日將訊息公開部落格及臉書官網,不僅吸引國內數千網友按讚、分享,還有俄羅斯、泰國研究者關注到此訊息,轉貼鳥類生態研究室貼文。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洪孝宇指出,1980年代,由於農民大量使用老鼠藥、農藥防治鼠患、鳥害,間接使得捕食老鼠、小型鳥類的黑鳶大量消失,中部族群完全不見,僅剩南、北各約100隻族群數量;根據追蹤調查,南北兩大族群一直沒有互相交流的證據,此次小茄子一舉飛越中部結界,證明黑鳶兩族群個體交流的可能性。

並且,黑鳶在世界其他地方有留鳥及候鳥族群,但臺灣以往只有發現留鳥族群,此次小茄子一路往北飛向中國,推測牠可能是在亞洲北方出生的黑鳶,冬季來臺度冬,春季野放正好北返,「這是臺灣首次有黑鳶候鳥族群的證據」。

黑鳶廣泛分布歐、亞、非、澳等洲,族群數量龐大,卻獨獨在臺灣是第二級保育類動物,原因就在於農田毒害問題。洪孝宇說,根據調查,1990年代臺灣黑鳶族群數量一度不到200隻,所幸農委會防檢局意識到此問題,2015年停辦全國農地滅鼠週,2017年更禁掉幾分鐘就可毒死黑鳶的劇毒農藥加保扶,近年黑鳶族群已有恢復之勢,2019年底調查數量已達709隻,但要守護珍貴稀少的黑鳶,還要更多農地夥伴一起推動減用老鼠藥。

黑鳶「小茄子」5月8日抵達中國溫州外海無人島,9日被溫州鳥友陳光輝捕捉到身影。(圖片提供/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