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巢中坐鎮,看顧雛鳥的紅嘴黑鵯。Photo by Yiju Cheng on Unsplash
新聞
不僅是就地取材!鳥巢如何演化?可由鳥類親緣關係解鎖

如果把全世界的鳥巢放在一起看,會發現什麼有趣的模式呢?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洪志銘副研究員、端木茂甯助研究員與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生方怡婷,統整全世界五千多種鳥巢,推算鳥巢的演化史,發現鳥巢與鳥類的演化歷程息息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新聞
臺灣首發兩項國家鳥類指標 農地小鳥棕背伯勞9年來指標值減4成、麻雀少1成

「最近幾年麻雀是不是變少,還是變多了?其他的小鳥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今(13)日宣布,臺灣首度建置「臺灣森林鳥類指標」及「臺灣農地鳥類指標」兩項國家級指標,用來反映環境棲地的變化。從2011至2019年間的指標值,農地上的麻雀相對減少10%,棕背伯勞為這幾年數量下降最多的繁殖鳥,指標值衰退40%。

新聞
【農業英文】豎起巢箱棲架,為你捕鼠除蟲

美國加州沃森維(Watsonville)外的蒼鷺有機農場,有最可愛的除蟲小幫手。那就是利用農場內巢箱繁殖的倉鴞(barn owl)、雙色樹燕(tree swallow)和西藍鴝(Western bluebird)。蒼鷺農場的主人是丹尼斯‧田村,15年前,他愛鳥的鄰居在他農場圍籬的柱子上掛起了小木箱,他也跟著開始觀察這些鳥兒的生態,如今他對鳥兒的行為如數家珍……

新聞
臺灣原生鳥類的保育挑戰-外來種引起的雜交(上)

人為造成各類生物在地球上快速、大量的移動衍生的雜交現象,確實直接或間接地讓不少動植物滅絕,較為特別的是雜交引起的滅絕是一特定物種、亞種或族群其隨地域長久適應而生的遺傳獨特性的喪失,但雜交個體卻仍活生生地存在。因此雜交滅絕不一定容易被人們感受,同時因雜交類型與程度的差異甚鉅,無論對於保育研究與實務都是很大的挑戰。

新聞
公民科學家齊力 巨量資料填補生物多樣性監測系統空缺

在鳥類監測於2010年轉由特生中心執行的同時,國內開始推廣「公民科學家」參與全民監測生物多樣性,由專家設計容易操作的調查方法,再招募志同道合的民眾(公民科學家)參與調查,除了藉助公民科學家的力量蒐集生物多樣性資料外,亦有提升參與民眾認識生物多樣性,促進保育行動的效果。

插畫家李政霖
封面故事
讓臺灣野鳥在紙上飛翔

2014年《臺灣野鳥手繪圖鑑》出版前,書市一直缺乏完整的賞鳥圖鑑,民眾常用的是距今28年前,由日本人繪製的老版本,即便這些年來鳥種陸續增加,卻遲遲未改版。直到李政霖受林務局與台北鳥會之邀,花了五年時間全心投入,為每種鳥繪製雄、雌、亞成鳥,並細心襯入棲地背景,首部由國人繪製的鳥類圖鑑才終於問世。

新聞
避免禽流感傳入,「國外輸入鳥類實施隔離檢疫」開跑

為防止國外禽流感等重要傳染病傳入國內,確保國人及動物生命財產之安全,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表示,106年4月1日起自國外輸入鳥類開始實施隔離檢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