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船長與漁工齊力打拚,小鮪釣船的太平洋軌跡

遠洋漁業是指漁船在200浬經濟海域外從事漁撈作業,漁獲物以鮪魚、鰹魚、魷魚及秋刀魚等為主。我國鮪延繩釣漁船包括超低溫鮪釣及傳統延繩釣兩種,其作業漁場遍布三大洋之公海漁場,鰹鮪圍網集中在中西太平洋海域;而魷釣漁船則多在西南大西洋(阿根廷外海)、北太平洋及紐西蘭漁場作業。
目前鮪延繩釣大致可分為以國內漁港(東港為主)為基地,在國內卸魚銷售;以及長期在海外基地作業,漁獲物也在海外基地轉運銷售的方式;另外還有介於前兩者之間,漁船在海外基地作業幾個航次後,返回國內卸魚、補給、休息的作業方式。一般而言遠洋漁船多為100噸以上的鐵殼船。

新聞
【文化鱻事】從塗魠到土魠,再到「石喬假土魠」

土魠、石喬、白腹都是「鯖科」魚類,其中土魠是馬加鰆屬,石喬則是祼鰆屬,兩者其實不同,卻陰錯陽差被混淆。

新聞
【漁鄉趴趴走】船長的原鄉——小琉

「一座 6.8平方公里的小島,全島主要是砂質地、咕咾石,土地貧瘠、耕地有限,又缺乏水源,只能種地瓜⋯⋯」這個地方叫小琉球

鮪魚達人海明星郭明星_解魚師郭水鵬
人物
港邊魚市的解剖學 – 解魚師

凌晨四點,屏東縣東港魚市場人聲雜沓,漁船卸貨了,黃鰭鮪一車一車拉過來,承銷人紛紛就位,檢視今天的魚貨品質,選定目標、開始議價──跟在郭明星身邊「見習」的是小兒子郭水鵬,父親正在教他,如何從鮪魚的外觀就能看出「內在美」。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影像】年節「吃貨」必讀的漁業小故事

幾百年前的台灣人可沒這麼享受,大約一個世紀前,日本人帶來了各式各樣新的漁獲加工技術,包括美味的烏魚子,打開台灣漁業發展新頁,隨後科技進步,海鮮成了可隨身攜帶的零食、罐頭,365天想吃就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