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
準備好的颱風假

Parirayan, 是屏東大社部落的原住民名,作者與幾位自學老師,在這裡和部落的家人們共工、共學。這個專欄是作者用很多句「什麼?」跟山裡的人們換來的生活筆記。

土地
互助的梯田與海口生活

文化向來傍河而聚、沿溪而開,溪流正是一地風土的隱性脈絡,作者將沿著這些地景上的線索, 實際深入上中下游,記錄該地的物產、技藝和職人。

封面故事
來自山與海的飲食文化

如果要認識一個民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從飲食開始!阿美族的食材來源遍及山海,從礁岩、溝渠、樹林到荒野。與臺灣其他原住民族相較,他們被稱為「吃草的民族」,所食用的野菜多達200多種。

世代魚販仔的家族事業
人物
世代魚販仔的家族事業-魚市場承銷人

父輩三代都是魚販仔,蔡清男小學畢業就去學賣魚,這一賣就是40年,歷經臺灣漁業發展最好與最壞的時代。靠著市場攤位,他和妻子養大了四個孩子、買了房子,目前在高雄市梓官區蚵仔寮魚市場有攤位,蔡家第四代也接手賣魚了。

自動化新型吊冰機_技工蔡俊弘
人物
凍封鮮味的後援補給站 – 製冰廠工人

漁用冰在漁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它可以在漁人出海時用來避免飯菜酸敗、替現流仔保冰,市場魚販更是少不了用它來保鮮。我們走入製冰廠工人的一日作息,看看製冰背後的繁重工事,又為工人譜出什麼樣的生活樣貌。

人物
因魚塭而生的超展開人生 – 養殖業者

第一次見到謝戎宥,他穿著登山品牌上衣搭配運動品牌拖鞋,乍看之下,很難聯想到他從事的行業,75年次的他,2014年因接手阿公的魚塭而回到故鄉。每天清晨六點,他會騎著摩托車從布袋鎮街上,來到離家有一段距離的魚塭,開啟工作模式。

鮪魚達人海明星郭明星_解魚師郭水鵬
人物
港邊魚市的解剖學 – 解魚師

凌晨四點,屏東縣東港魚市場人聲雜沓,漁船卸貨了,黃鰭鮪一車一車拉過來,承銷人紛紛就位,檢視今天的魚貨品質,選定目標、開始議價──跟在郭明星身邊「見習」的是小兒子郭水鵬,父親正在教他,如何從鮪魚的外觀就能看出「內在美」。

晉龍6號載_航行基隆海域
人物
劃破黑暗的海釣不夜城 – 海釣船老闆

 夏日傍晚,攤販正準備打烊;稀疏釣客各踞海堤一角,隨興垂釣;靠岸漁船彷彿跟著浪潮緩緩喘息,甲板上則疊放空空蕩蕩的塑膠籃,而漁工蹲坐,低頭專心整理漁具,準備下次的出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