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營養午餐
為確保全臺國中小186萬學生食用國產安全農產品,農委會自107學年度第1學期起與教育部、衛福部合作,推動學校午餐優先選用國產可追溯食材。開辦至去年11月總覆蓋率達55%。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23日)於記者會表示,期望在2年內百分百達標,未來也將納入幼稚園與高中,擴大安全國產農產品的覆蓋範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為了改善飲食營養及強健體能,推動學校給食制度,並在1954年通過「學校給食法」規範學校供餐,現今日本學校提供營養午餐不僅是食物的供給,也是飲食教育推動的重要環節。
近年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也喚起消費者重視,因此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制度逐漸被注重,透過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即可追溯追蹤產銷流程。自2004年起,農委會開始推動農產品產銷履歷試辦計畫,2016年行政院更在第3510次會議決定,由教育部及農業委員會等相關單位,共同推動學校午餐優先選用在地生產之可追溯食材政策,鼓勵採購具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CAS)、台灣有機農產品標章(CAS ORGANIC)、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TAP)、吉園圃台灣安全蔬果標章、臺灣農產品生產追溯條碼(QR Code)等「四章一Q」食材。
西太平洋島國帛琉共和國(Republicof Palau)與臺灣在1999年建交至今近20年,是臺灣重要友邦。早在1984年,兩國便簽署《中華民國政府與帛琉共和國政府間技術合作協定》,1985年臺灣駐帛琉技術團成立,早期以輔導帛琉人民學習蔬果栽培技術、發展商業生產為目標。
近年工作方向轉變,臺灣駐帛琉技術團團長楊邦棋說明,帛琉人民目前以觀光、公家機關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耕作模式多為家庭式菜園,種植芋頭、樹薯等較粗放作物。在地蔬果僅由少數私人農場生產,產量稀少而導致長期依賴進口,且因長途運輸,品質大多差強人意。為貼近當地社會脈絡,更融入帛琉人民的生活文化,鼓勵種植、食用蔬果,增進國民健康,成為駐帛琉技術團目前重要目標。
第一屆臺灣學校午餐大賽在臺北登場,來自新北市秀峰國小的營養師楊蕊萍和廚師朱鳳妹,以汐止包種茶煨煮的茶香山藥雞湯、三芝茭白筍拌炒的金沙鮮筍等多道運用在地食材的菜色,一舉獲得評審青睞,奪得首屆冠軍,她們倆在校耕耘學校午餐工作近20年,對於第一次有這樣的舞台願意讓大眾了解學校營養師和廚師的辛勞,還能從中脫穎而出,覺得非常感動。
為了拓展日本新消費族群,並讓日本學童從小就認識臺灣香蕉,農委會攜手駐日代表處,自2016年起,包括在靜岡、東京等地,陸續與在地市場合作,並將臺灣香蕉納入日本小學學童營養午餐菜單中。特別的是,今年農委會也宣布,將擴大合作至日本富山、石川等地,今(10)日更由農糧署署長胡忠一代表赴日,與富山縣日臺親善協會簽署合作備忘錄。
臺灣四面環海,漁業相當發達,每年遠洋、沿近海、養殖漁業可生產超過100萬公噸的水產品,但校園午餐中常見的水產品卻是鯊魚或進口水產品,大家熟知的臺灣鯛、虱目魚等大宗水產品難以出現在午餐菜色中。
為拓展臺灣香蕉外銷市場,繼前兩年相繼供應日本學童午餐水果,以及於東京舉辦甜點比賽後,農委會今(26)日特別再於南投縣國姓集貨場集貨包裝裝櫃12公噸,這批臺蕉預計將在10月12日抵達日本,由臺灣駐日代表處與日本富山縣日臺親善協會洽簽臺蕉輸往富山縣備忘錄,不僅加強臺蕉銷日力道,同時更持續推動日本學童午餐採用臺蕉,並於富山縣當地超商舉辦系列行銷活動,期望透過培養學童食用臺蕉加深對臺灣的認識,穩健拓展另一銷售通路。
要避免問題食材流進學校午餐裡,學校午餐工作人員(午餐執秘、營養師)、團膳業者必須掌握食材檢驗資訊,從採購端管控食材品質。所以,平台具備揭露檢驗資訊的功能,有其必要性。
由於收購價格好,越來越多農民想加入,林羅生認為,單一農民很難直接供應學校,因農民可能缺菜、量不夠,若每個農會都能跳出來,整合轄內有機農戶,農委會提出的有機農業目標就可以加速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