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木屐寮滯洪生態園區。
豐年雜誌
竹山木屐寮滯洪生態園區 森林碳匯專案全國首註冊:水利署四河分署整治東埔蚋溪 造林創造多重價值

2019年環境部通過國內第一個「自然碳匯」方法學「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後,由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搶到頭香,率先成功註冊「東埔蚋溪綠美化場地(2022)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東埔蚋溪為濁水溪支流,主要流經南投縣竹山鎮、鹿谷鄉,第四河川分署於竹山交流道旁的東埔蚋木屐寮滯洪生態園區,種下5,500株樹苗,預計可得到1,008.63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碳匯。

紅樹林碳匯能力優異,也具備濕地生態系等多項價值。(攝影/Chan Richie on 123RF)
豐年雜誌
自然碳匯、碳權走到哪?國內正跟上國際趨勢:跨國組織「漂綠」爭議、方法學更新值得借鏡

碳抵換權讓農業部門受到關注,植樹造林等以自然為本(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方法屬於碳抵換權,可自大氣中移除或固定溫室氣體的造林固碳,更能帶來莫大的生態與社會效益。但新植造林有碳匯,並不等於碳權,還要透過國家設立或認可有效方法學,各國地理環境不同,尚須建立「各地區適用」的碳抵換權計算方法,也就是適合該國使用的自然方式移除溫室氣體之方法學,且須通過主管機關核准施行。

新聞
農業部門新增土壤及海洋兩大碳吸存生力軍 2030年增匯量135萬公噸

國家發展委員會今年3月底發布臺灣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今(28)日進一步發表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由行政院各部會依業務內容負責制定,其中,農委會與海洋委員會、內政部、經濟部合作提出「自然碳匯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經過技術改善提升及推廣後,預計2030年森林碳匯、土壤碳匯、海洋碳匯總計可以增加135萬公噸碳吸存貢獻。

森林
豐年雜誌
看懂森林碳匯與碳權認證 綠電太難買不如種樹生碳權

近年氣候變遷議題甚囂塵上,臺灣也不落人後加入抗擊氣候變遷的行動中,宣布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也因此近年開始出現與之呼應的各種名詞,如「碳中和」、「造林減碳」、「淨零排放」等,也常看到某企業購買多少綠電憑證,或前五百大企業購買多少碳權、在哪裡租地造林以申請碳權等新聞,但你真的了解碳權是什麼嗎?到底碳權從何而來?又該如何進行買賣?

林木
封面故事
拚淨零 林務局發揮森林碳匯最大效益 新植造林、森林經營、國產材多管齊下

臺灣森林面積約219.7萬公頃、覆蓋率達61%,每年吸存約2,140萬公噸二氧化碳,若與整體農業部門每年約500萬公噸二氧化碳的碳排放量相抵,農業部門已達淨零碳排。但為繼續強化森林對增匯的貢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仍就森林碳匯以外之農業部門排放,宣告將以2040年淨零碳排為目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以下簡稱林務局)進一步提出增加森林面積、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提高國產材利用三大策略及政策,要在提升森林碳匯功能、減緩氣候變遷衝擊的同時,兼顧其他森林生態系服務價值與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