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生物多樣性01】與猴共生「猴子米」 豐富生態成最大贏家

資深賞鳥人、56歲黃麟一,是臺東新移民,在成功都歷經營民宿,民宿旁是稻田,因不忍農田主人用捕獸夾捕猴,10年前如願買下鄰田種稻,沒想到原本愛好動物的他,因稻作遭遇猴害,一度對猴子「咬牙切齒」,但因堅持友善耕作、尊重生態,找到與猴共生的方式,不僅他以猴為名的「猴子米」總能受到消費者青睞,且維護了田區生物多樣性,更讓他獲得大自然最美麗的報償。

專輯
【生物多樣性】系列報導

5月22日為「世界生物多樣性日」,今年正好是2010年生物多樣性《愛知目標》10年期限最後一年,在此武漢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之際,更提醒我們,人與自然互利共生的重要性。臺灣民間持續透過友善環境耕作,踏實地邁向愛知目標的願景,只要友善耕作能獲得支持、永續經營,農業就是生物多樣性的最佳夥伴。

新聞
【生物多樣性02】讓石虎找到回家路 瀕危物種生態給付方案7月上路

官田水雉、苗栗石虎等保育類動物,以及貢寮、金山八煙聚落的水梯田等重要生物棲地,農委會林務局過去以專案方式提供生態服務給付,支持私有農地維持友善耕作,維護當地生物多樣性。林務局將整合生態服務給付方式,提出《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方案》,預計7月上路,每年提供1億元經費補助,盼縫合零碎淺山棲地,人與生態共生,讓石虎、草鴞找到回家的路。

新聞
【生物多樣性03】看見生態互助共生 林務局首出版原住民傳說繪本《樹上的魚》

「樹上怎麼會有魚?」原來是農委會林務局與阿美族作家桂春‧米雅合作,首度以原住民口傳神話為題材,出版繪本《樹上的魚:Lokot鳥巢蕨》。書名起初讓人詫異,但其實故事呈現阿美族對自然生態細膩的觀察,述說不同物種間的互助與友誼,彰顯尊重生物多樣性的意義,林務局特於5月22日「世界生物多樣性日」正式發表,盼讓臺灣更多人知道並傳承這個美麗的自然生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