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毋免驚 臺灣鯛好吃國際攏知影:搶攻市場時機近 漁民業者須齊心

臺灣曾是第一個把吳郭魚賣到美國的國家,但後來被中國、東南亞等地生產的低價魚瓜分了市場。為了做出市場區隔,臺灣將國產吳郭魚取名為「臺灣鯛」,經過20多年時間,臺灣鯛深受在美華人喜愛。就好像紐西蘭奇異果一樣,臺灣鯛在國際上,也代表著產銷過程經過嚴格把關的最高品質吳郭魚。

林篤毅是十大神農獎得主,目前臺灣有七成的臺灣鯛魚苗出自他經營的繁殖場。
豐年雜誌
高鉦打造臺灣鯛種苗王國:年供苗億尾 市占全臺七成

「高鉦臺灣鯛繁殖場」繁殖出的魚苗,在臺灣市占率超過七成。之所以會有這麼高的市占率,除了優異的育苗技術外,以科學化管理、智慧設施,精準把關的規格化產品與精準出貨量,是商譽與口碑的關鍵。有了好的魚苗,才有好的成魚;在極端氣候肆虐的今天,高品質魚苗帶來的高抗病、高環境抗壓,更是臺灣鯛產業鏈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源頭。

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總經理王益豐說,合作社專以1公斤以上規格臺灣鯛加工魚片外銷,以具差異化產品做市場競爭。
豐年雜誌
契約養殖穩供貨 口湖臺灣鯛魚片銷美勤:取得國際驗證符世界趨勢 智能養殖抗全球暖化

國產臺灣鯛有四成做外銷,「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改變傳統向魚販收魚模式,直接與漁民契約養殖,穩定外銷供貨規格與品質;不僅水產養殖、加工取得多項國際認驗證,合作社更因應國際淨零趨勢,率先為自家魚片碳盤查,把握產品每個可能銷售的機會。全球水產養殖面臨升溫挑戰,口湖合作社更獨家研發智能養殖技術,要讓這尾臺灣鯛繼續游下去。

漁青王偉珉接班後,順一漁場擴大企業化經營,養殖規模已增加近1倍多。
豐年雜誌
順一漁場養殖70甲、產量全臺第一 總統也讚聲:第三代王偉珉接班 企業化經營首重養殖計畫

從臺南西港起家的順一漁場,6年前第三代漁青王偉珉接手家族事業,發揮管理專長,將傳統魚塭蛻變企業化養殖,採以承租方式養殖範圍分布北臺南7個行政區,產品包含各式規格吳郭魚,中間育成的魚苗、能裝進便當盒的菜魚,到1臺斤以上內外銷規格的成魚,自然也包括符合嚴格「臺灣鯛」標準的產品,占有國內產量一定的比重。

郭紘瑜原本是工程師,30歲後回鄉承接家裡的養殖事業。
豐年雜誌
憑養殖實力單身 漁男養好臺灣鯛:工程師轉職 不懼日虧百萬元

原本是工程師的郭紘瑜,30歲後回到家鄉當漁二代。雖然情場失意,但他把養殖臺灣鯛事業打理得有聲有色,每個環節皆是他的獨門心法。雖然外銷漁市仍有讓人洩氣的地方,但他仍看好其他國家對臺灣鯛的需求。原因無它,就因為他全心投入在這個產業,最知道臺灣鯛的品質有多好。

新聞
還清白!屏東2石斑養殖場未驗出孔雀綠、結晶紫 循線再查相關業者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日前通報臺灣輸陸2批石斑魚檢出還原性孔雀綠、結晶紫,農委會漁業署與屏東縣政府共同至可能涉案的2家養殖場採樣送驗,結果出爐,「2種禁藥都是未檢出」。漁業署長張致盛表示,已先將2家養殖場的檢驗結果提供給對岸,後續將繼續追查是否有其他相關業者違規。目前這2場養殖場維持移動管制,另增加至少5家養殖場也執行移動管制。

人物
因魚塭而生的超展開人生 – 養殖業者

第一次見到謝戎宥,他穿著登山品牌上衣搭配運動品牌拖鞋,乍看之下,很難聯想到他從事的行業,75年次的他,2014年因接手阿公的魚塭而回到故鄉。每天清晨六點,他會騎著摩托車從布袋鎮街上,來到離家有一段距離的魚塭,開啟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