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豐年7507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去(2024)年發表的新品種「臺茶26號–豐鶴」,最早源於1950年代的育種成果「5313品系」,一度因「部分發酵茶」(烏龍茶、包種茶等)成為市場主流而被隱沒,但其產量高、適合機械採收、風味濃厚等特點,適合商業應用,未來可取代部分進口茶葉,也具外銷潛力。
今(2025)年1至5月期間,外銷至日本的臺灣米已達去年同期6倍以上,全年可望突破1萬公噸大關,也在各大超市被搶購一空。臺灣米在日本受到歡迎,但當前的背景,則有去年開始發生、被稱為「令和米騷動」的日本米價急漲現象。這並非單純的市場短期波動,而是氣候變遷、稻米供需調節政策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近世代生物經濟受到矚目,大約是1980年代後期及1990年代初期,當吾人警覺氣候變遷恐將嚴重威脅到人類的永續發展,需要反思工業革命以來以石化原料為基礎的相關各類產業經濟活動,造成溫室氣體的排放迅速增加,乃至影響氣候暖化與變遷,進而主張以生物資源及循環創新利用的思維,接替以石化原料為基礎的思維,來推動後續的產業發展。
回家種田遇到缺水危機,嘗試轉型再生農業。經過6年摸索不整地栽培,陸續完成4塊農地、約4分地的試驗田,才開始玉米筍產出。嘗試新的耕作方式,往往要等到作物收成才知道可不可行,不整地栽培的風險更高,因為一期作、二期作氣候條件不同,這一期作不行,要等明年同個期作才有機會改進。
我是都市人,生女兒前都一直在都市生活,結婚前是在臺北,婚後住在臺中,最後老公有天不知道發什麼神經病,說想當農夫,於是我們就到宜蘭種稻。
說「我們」到宜蘭種稻,其實不太正確,因為會下田的只有我先生,我負責行銷跟賣米,我不下田。只要有人說我是「農婦」,我都會用力反駁。「農婦」在我心中有著神聖的光芒,她們頂著太陽跟淋著雨,做著跟男性一樣粗重的工作,甚至更細緻、細心。
臺灣島因獨特的地理位置與多樣棲地生態,孕育出豐富的植物,地質時間軸則帶來了人類族群與民族植物。不論是農糧植物、在地適應學習獲得的民族植物利用知識,以及因民族遷移、交流,融合出的民族植物文化,這些資源都極為珍貴。
講到野草,你會想到什麼呢?花盆裡的草?田裡面的草?還是學校操場的草?「野草」兩個字,若是用生物學的概念來解釋,所代表的是非人為育種及栽培的一年到多年生野生草本植物,比較常見的有菊科、禾本科、豆科、唇形科等野草類群,更廣泛的類群還可延伸到一些藤本、矮灌木及參雜在草堆中的樹苗等。
在臺灣,端午過後直到盛夏,山坡郊野的野牡丹進入盛花期,粉紅色的花有5~10公分大的花徑,比擬野花中的花王,因此有野牡丹的美稱。除此之外,臺灣原生的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植物有8屬25種,不乏觀賞性高的種類,除了應用於居家庭院、公共空間景觀美化,各地農業改良場與花農也將部分品種開發成盆花使用,妝點日常生活。
臺灣曾是吳郭魚銷美第一的國家,但後來被中國與東南亞等地的低價魚瓜分市場,為了做出市場區隔,漁業署與產業界將吳郭魚改名為「臺灣鯛」。目前美國仍是臺灣鯛外銷主要市場,去(2024)年銷美量占總外銷量80%。雖然關稅問題看似來勢洶洶,但實際上主要競爭對手中國面臨比我們更嚴苛的條件。臺灣鯛產業的長遠隱憂,仍是國內放養量逐年減少,以及極端氣候造成養殖條件不利等問題。
臺灣鯛是臺灣重要的水產,牠的另一個名稱吳郭魚,背後跟隨一段傳奇故事:臺籍日本兵吳振輝、郭啟彰將魚苗從新加坡帶回臺灣,順利繁殖成功並獲推廣,「吳郭魚」之名就是為了紀念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