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碳交易
從日本經驗初探臺灣藍碳未來發展:完善認證、獎勵制度 助碳匯潛力轉為實力
自然碳匯是地球上能吸收和儲存碳的生態系統,可吸收大氣中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減緩氣候暖化。依環境生態系,自然碳匯可分為土壤(黃碳)、森林(綠碳)以及沿岸與海洋生態系(藍碳),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19年的報告指出,藍碳的儲碳量遠高於其他兩者,而臺灣四周環海,發展藍碳相關產業具絕佳優勢。
碳交易上路 碳交所田建中:農業將成重要碳權來源:國外自然碳權將上架 臺灣自然碳權加速推進
臺灣碳權交易所首批國際碳權去(2023)年底掛牌交易,上架7個碳權專案,類型包括再生能源、潔淨水源,臺灣終於踏出碳權交易第一步,宣告碳有價時代來臨。第二批將爭取引入國際自然碳權,以森林專案為主,預計每公噸價格約20美元,高於首批碳權,近期即將上架交易,備受農業界高度重視,本土自然碳權推出時程也引人關心。
廢棄物變資材循環農業有商機 消費者願掏新臺幣支持
循環農業技術走出實驗室!農委會為推動循環農業產業鏈,帶著農委會各場試所研發的循環農業技術成果,開啟「2020循環農業環島列車」之旅,在全國各地召開18場次的成果展及座談會後返航,業者認識現階段的循環農業技術後,投資願意相當高,但也表示農業廢棄物分布太廣,料源如何集運處理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回應表示,「政府推動循環農業會提供誘因」,政府將投入資源,推動循環農業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