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合理化施肥
據世界氣象組織(WMO)及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報告指出,氣候變遷主要原因來自工業革命以後溫室效應氣體的提升,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從1850年的280ppm,到2006年381.2ppm,2021年達414.72ppm;地球平均溫度1880年後每10年平均提高0.08°C,1981年後每10年提高0.18°C,2021年是歷年第6高溫,比上世紀平均高出0.84°C。環境科學家Delphine Deryng整理前人利用輻射驅動力(W/m2)相對於工業革命前水準提出代表濃度路徑(RCP,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值,預估21世紀末如果世界各國不減排,CO2大於1370ppm,其RCP8.5W/m2;若減排不力CO2達850ppm,RCP6.0W/m2;盡全力減排CO2約650ppm,RCP4.5W/m2。各國低量增加碳排則CO2約490ppm,RCP2.6W/m2。世界各主要國家包括臺灣擬2050年達碳中和。
使用化學肥料為確保作物產量與品質最快速有效的方法。然而,多數化學肥料為水溶性,當其溶出量超過作物需求量,即可能經由表面逕流或滲漏進入地面或地下水體,或是經由氨揮失、脫氮等作用逸散到空氣中,除了導致養分利用率降低外,也造成溫室氣體(氧化亞氮)排放、水庫優養化、地下水氨氮超過灌溉水質標準等環境問題。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各種緩釋性肥料應運而生,本文將介紹緩釋性肥料的原理或作用機制、優缺點、市售肥料類型,及應用於合理化施肥案例,期使讀者了解緩釋性肥料,從而選用適當肥料劑型,確保作物產量、品質及農耕環境永續。
肥料是農業生產重要資材,肥料品質影響農業生產環境、作物生長及農民收益。為減輕農民購肥負擔,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糧署推動實名制購肥措施,精準供應農民用肥。農民至農會、肥料行等經銷點購買肥料,提供土地及作物等資料,即可依種植面積及作物種類,購買適當含有機質的複合肥料數量,每包40公斤的肥料補助運費20元。
臺灣是亞熱帶、熱帶國家,一年可三期作,相較溫帶國家僅一期作,用肥量比較多,但土地集約利用下,對土壤的傷害也更加嚴重。農田施用過量的肥料,作物無法吸收,累積會造成土壤鹽化,影響作物吸收水分、養分,不利作物生長,也會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微生物相不平衡,植物更容易發生病害,因此有「施肥愈多、土壤愈瘦」的說法,也會汙染環境。
臺灣地理位置於熱帶與亞熱帶交界,氣候溫暖潮溼,夏季屬高溫多雨的氣候形態,尤於4~11月間進行生產的結球白菜,常會因高溫多溼而有許多生產上的阻礙。因此高溫期結球白菜生產需有正確的生產策略,以避免夏季高溫造成結球白菜品質及產量損失,確保農民的經濟收益。
炭疽病好發於梅雨季開始時,與高溫多溼的條件有關,加上病原菌有潛伏感染特性,並可於種子、土壤及植株殘體上存活。病原菌於辣椒開花期或是幼果期感染,至果實成熟後才顯現病徵,甚至採收後愈高溼環境才顯現病徵,對辣椒品質與產量造成影響。
今年因武漢肺炎疫情導致農民恐慌性購肥,農委會4月15日起推動肥料實名預購補助措施,穩定國內肥料供應,7月15日起,農委會再推實名制購肥2.0措施,農友到農會或肥料行登記購肥,當場登記即可提領現貨、不必等。
陳琦玲表示,自己在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畢業後,原本打算讀醫學院,但由於聯考失常,誤打誤撞進入中興大學土壤系,因此對研究土壤產生興趣。1986年,她透過技術人員任用條例進入農業試驗所工作,隔年再通過高考,在農化組一待就是34年,因為長期在農業方面的貢獻,曾榮獲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表揚的肯定。
臺灣位於亞熱帶,由於氣候高溫多濕及密集耕作,易使土壤有機質加速分解。為了維持土壤生產力及肥效,土壤有機質適當含量即為關鍵,而施用有機質肥料是最為有效的方式。再者,臺灣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以及人們對兼顧食品品質與安全的需求,讓有機質肥料的使用再度受到重視。
身體要定期健康檢查,供給作物養分的土壤也要定期「健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轄下的農業試驗所、改良場提供土壤肥力分析與營養診斷服務,農民在施肥前,可提早了解農地土壤狀況,並以此為實踐合理化施肥的依據;「台灣土壤資源與農地土地覆蓋圖資瀏覽查詢系統」也可幫助農民大方向了解土壤特性,在選擇適合作物的栽培農地時,更多一分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