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大腳印獎13位得主出爐 綠色保育國際化特設年度特別獎土壤碳匯

大腳印獎遴選不簡單,歷經3個月的書面審查、現地評選等階段,遴選出13位典範農友。(圖片提供/慈心基金會)

從事農業耕作也能與環境共好,農委會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推動綠色保育標章已有12年,促使農業活動兼顧生計與保育,今年共同舉辦第1屆綠色保育「大腳印獎」,遴選出13位典範農友,生態操作組、生態營造組各有6位農友獲獎,年度特別獎土壤碳匯組有1位農友獲獎,大腳印獎3年才會舉辦一次,機會難得。

林務局保育組長羅尤娟表示,綠色保育標章推動12年,全臺459位農友取得綠色保育標章,迄今通過面積742公頃,保育物種達42種,棲地保育263件,明年度面積目標為760公頃,希望農民在生態保育上做出貢獻的努力能被看見,因此舉辦綠保大腳印獎選拔活動,讓消費者認識綠保標章,以實際消費行動支持綠保標章農產品,隨著農友的大腳印,守護田間野生動物的小腳印,陪伴臺灣生態環境復甦。

首屆「大腳印獎」分為3個獎項,「生產操作組」重視土壤、病蟲草的田間管理技術與生產銷售的收益;「生態營造組」則著重在棲地營造與農田生態服務的價值;「年度特別獎」則是以國際聚焦的碳中和議題,特別設立「土壤碳匯組」。

顏明川、鄧秋美夫婦是年度特別獎土壤碳匯組的得主,他們在農場裡盡力維持有機質含量,透過鋪覆蓋物、減少翻耕來改善土壤、增加有機質,以維持土壤固碳功能,田間土壤的結構及孔隙、水分、空氣等狀況佳,而且蚯蚓數量多;同時考量碳足跡,農場自製堆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讓農田土壤的碳匯能力持續累積。

王明川、鄧秋美夫婦的農場,在果樹下以草生植物覆土固碳,並在休耕時種植綠肥植物田菁,幫助土壤增加有機質及儲存碳。(圖片提供/慈心基金會)

慈心基金會有機發展課課長郭竹君表示,首屆「大腳印獎」的年度特別獎以「土壤碳匯」為主題,期望帶領農友關注並投入土壤碳匯的操作,肥沃土壤對農作物有幫助之外,同時也能為地球環境做出貢獻。

慈心基金會指出,增進土壤碳匯的措施包括以不耕犁或少耕犁的方式耕作,來避免土壤壓實;用草生栽培的方式或以覆蓋物保護田區,減少土壤裸露;施用堆肥、有機肥、稻草、落葉等方式增進有機質,再配合定期觀察、記錄與採土檢驗,以明確的固碳操作方式,讓更多二氧化碳轉為土壤有機質,增進土壤碳匯的效益。

另外兩個獎項,「生產操作組」重視土壤、病蟲草的田間管理技術與生產銷售的收益,柯力誌、陳善嘉、沈榮堂、蔡瀧賢、黃德森、吳圯台等6位農友獲獎;「生態營造組」則著重在棲地營造與農田生態服務的價值,簡德源、陸巧嵐、黃稜淨、蔡漢昌、蕭勝泉、蕭學勇等6位農友得獎。

第1屆大腳印獎22日舉行頒獎典禮,「生態營造組」得獎農友著重在棲地營造與農田生態服務的價值。(圖片提供/林務局)

第1屆大腳印獎22日舉行頒獎典禮,「生產操作組」得獎農友重視土壤、病蟲草的田間管理技術與生產銷售的收益。(圖片提供/林務局)

第1屆大腳印獎年度特別獎為「土壤碳匯」,呼應國際聚焦的淨零議題。(圖片提供/林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