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描賞鳥軌跡 3分半短片縮時紀綠30年臺灣賞鳥海陸領域圖

鳥人的賞鳥點位紀錄,動畫版演示1990年逐月至今,賞鳥地點的增加情形。(圖片及動畫提供/中華鳥會-邱承慶製圖)

臺灣賞鳥活動流行數十年,每個可以賞鳥的地方,鳥人幾乎不放過,把歷年賞鳥紀錄的點位畫下來,包括臺灣本島與澎湖、金門、馬祖、蘭嶼、綠島、東沙群島等離島的地圖儼然成形,最近才陸續興建的離岸風場也看得到賞鳥紀錄。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分享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繪製動畫,勾勒出人與臺灣野鳥邂逅的輪廓。

特生中心組長林瑞興指出,eBird臺灣入口網2015年8月推出後,使用者快速增加,已超過5,400位,藉由歷史紀錄的整理和觀察紀錄的即時上傳,讓臺灣成為eBird全球資料量的第7名,透過所有eBird臺灣使用者(鳥人)創建的16萬6,654個紀錄地點,一點一點地描繪出臺灣賞鳥的路徑、離島的樣貌和出海賞鳥時的軌跡,也勾勒出人與臺灣野鳥邂逅的輪廓。

林瑞興表示,中華鳥會保育員邱承慶利用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的公開資料,繪製片長3分半鐘的動畫,動畫版顯示從1990年逐月至今,賞鳥地點隨時間增加的情形,以純黑為底色,螢光綠為畫筆,逐描繪長久以來賞鳥地點的開發與積累,透過地圖及動畫,可清楚看見臺灣鳥人們歷年在臺灣活動的軌跡。

賞鳥距離最遠抵達東沙群島,而且鳥人搭船前往東沙的海路上也沒閒著,繼續賞鳥並上傳資訊,林瑞興說,從高雄往西南方向可以看到一條極細的線,這就是鳥人搭船前往東沙群島時,一路上賞鳥所留下的紀錄;東沙環礁國家公園一般遊客不易造訪,調查到的資料主要來自高雄鳥會調查人員,可以看到太平洋金斑鴴、白腹秧雞。

太平洋金斑鴴。(圖片提供/林瑞興)

白腹秧雞是東沙島上唯一的繁殖鳥。(圖片提供/林瑞興)

彰化的離岸風場在地圖上也明顯發亮,林瑞興表示,到離岸風場做調查的人,在調查之餘進行賞鳥活動,把觀察到的鳥類資料上傳,地圖上竟也能畫出離岸風場的外形。再往北走是澎湖、金門、馬祖,馬祖的東引島很特別,每年的4、5月及9月至11月,小小的島上聚集好幾百名鳥人,在這裡等著遷徙的候鳥經過。

馬祖列島是候鳥遷徙中繼站,種類豐富也具有特色,部分候鳥在臺灣本島難得一見。林瑞興說,有些候鳥遷徙路徑經過臺灣領域的地點就在東引,這是東引賞鳥的魅力,比較特別的有日本麻鷺、黑眉柳鶯、金鵐。

宜蘭蘇澳也有很多亮點,林瑞興說,這幾年因為疫情無法出國,很多鳥友租船出海去賞鳥,到海上賞鳥是賞鳥圈正在風行的活動,「以前很少這樣,但這幾年在臺灣非常流行」,累積鳥人上傳eBird的資料,宜蘭沿岸有一塊凸出的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