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散策】蔬果與知識的寶庫 達人雲集在第一果菜市場/番紅花

臺北第一果菜批發市場進入改建的「中繼」階段,但它仍是北臺灣最重要的果菜集散中心之一,也是達人攤商雲集的所在。(攝影/農傳媒)

文/番紅花

公車經過光仁國小站,就要準備下一站「第一果菜市場」下車了。

許多臺北市民總覺得,位於萬華之南、華中橋下的「臺北第一果菜批發市場」很遙遠,實際逛過以後方知,這裡有十幾線公車直達,晃過大稻埕啦西門町啦植物園啦青年公園啦,有著 48 年歷史的「一市場」就到了。下車以後走個3分鐘,穿過小七、屈臣氏和好幾家老魚丸店,左轉富民路,走到四面佛廟前,每日為大臺北地區七百萬人餐桌努力供銷的「一市場」早已在眼前。

市場外的「四面佛廟」正對著市場土地公「興德宮」側面。(攝影/農傳媒)

「一市場」是第一果菜批發市場攤商們,對這個宛如他們第二個家的市場的暱稱;還有一座「二市場」,則是指穿越大半個臺北市,鄰近松山機場,民族東路、濱江街的「第二果菜批發市場」。雖然名為「果菜批發市場」,它們其實也歡迎、開放給一般消費者來採購小額食材。

果菜攤商與買菜人的高水準殿堂

將近半世紀的時光,「一市場」周邊數萬人口藉著從事與市場營運相關的業務得以維生,這裡是全臺灣交易規模最大的果菜市場,每日平均蔬果拍賣量2,000公噸,規格最高、最新鮮的國產與進口蔬果在這裡處處可見,早晨六七點哪怕天光仍映著寒色,許多買菜人已推著菜車,睜大雙眼,出現在這個棋盤式整齊設計的菜市場,尋找本日最優果菜了。

此時節氣已過霜降,迎來金燦燦的「食欲之秋」,告別一整個溽夏不振的胃口,我每天都進入「來做些什麼菜好呢」模式!我知道我們正迎來秋藕、板栗、菱角、蓮子和十字花科蔬菜盛產期,魚也開始肥美了……。可以來炸蓮藕盒、燉一鍋蓮藕蓮子排骨湯;繼摩天嶺之後,梨山產的次郎甜柿也該登場了吧;也垂涎著秋季後採收,奶油感馥郁的中生種、晚生種酪梨。

於是我動身前來正式營運未久的「一市場中繼市場」,數十年來屋體老舊、硬體設備早已不敷使用的一市場改建工程,已然進入明亮見客的新階段!

每一個攤位都會有攤商編號以及「地號」,市場中以地號指示攤位位置。從這些編號數字可知,一市場的蔬菜水果攤總數就超過3千家,堪稱超高水準激戰區!(攝影後製/農傳媒)

好奇它是否成功華麗轉身,也期待秋季蔬果的甜美滋味,抱著小旅行般的輕快心情,我跳上公車630,從我家內湖大湖公園,晃過熱鬧的湖光市場,過了民權大橋以後,車子走上長長一段優美的敦南林蔭大道,再右轉蓊蓊鬱鬱的仁愛路,過了北一女、建中、植物園(此時必須忍住,不跳下車去看正勃勃綻放的金花石蒜),經過青年公園、光仁國小,窗外風景一站一站流逝,50 分鐘後,我和好幾位揹著購物袋的乘客們,很有默契的準備在「果菜市場」站下車。

來一市場購物切記不可貪心意圖一網打盡,時間抓兩小時就已來到體能和荷包的極限,今天我的採購清單是蓮藕、酪梨、甘露梨和香蕉、蓮子、菱角,通通是秋天登場的最佳食材。

超熱血賣藕人徐慧芳,比起做生意更熱中推銷藕知識

我直接走到專賣蓮藕 40 年的「徐慧芳」攤位,一如往常她和先生、兒子正勤勤懇懇整理蓮藕上架,夏季的嘉義蓮藕產期已過,此刻是桃園蓮藕產季,夏天的藕較脆嫩,適合涼拌和炒炸,秋冬的蓮藕較鬆糯,做冰糖蓮藕、連藕盒或燉湯,風味芳郁,更受小朋友喜愛。

徐慧芳熟練地清理蓮藕,面對鏡頭臉上掛著靦腆笑容。

蓮藕皮甚薄,市場上絕大多數蓮藕在販賣時都帶上一層薄薄的土,這是為了保護它不氧化,拉長它的保存期限,消費者買回家以後帶土放入冰箱冷藏可維持一周鮮度。沖洗蓮藕有個小訣竅,必須讓藕身橫向以流動的水勢沖洗,切段後注意藕洞內的細土也要以小細刷摳洗乾淨,才能開始準備料理。

市場蓮藕大多敷土避免表皮氧化,清洗也有特別技巧。
切口泌出白色乳汁,是蓮藕最高鮮度的明證。

徐慧芳一家子是我遇過最不怕被問、最熱愛分享藕知識給消費者的賣藕人。父執輩曾經是專業蓮藕農,徐慧芳對臺灣蓮藕產業不僅熟悉且帶著深厚情感。當我求教「如何挑選好吃的蓮藕」,她和先生立刻轉身拿起珍藏的紀錄片《老鷹之手》大張海報,先告訴我蓮藕的人工採收歷程,極力推薦我去找這部紀錄片來看,接著又打開另一張「荷花(即蓮花)一身都是寶」的全植株利用解說海報,想要告訴我蓮子、蓮藕、蓮花之間的關係,完全不急著做生意,只希望能讓客人多認識一點點蓮藕的身世……。

徐慧芳的先生拿出紀錄片《老鷹之手》海報大力推薦。
不只談蓮藕,他們還有荷花(蓮花)各種產品、應用圖解,實在是超熱血!

她們一家人對蓮藕知識推廣的滿腔熱血震撼了我,其實她可以直接告訴我蓮藕一斤多少錢、攤位上的蓮藕怎麼挑就好,我趕快結帳她就能立刻接下一個客人,早市的營業時間只有短短幾個小時,客人不斷流動,能夠縮短每一位客人的交易速度很重要,但徐慧芳太愛蓮藕了,你如若願意多問、想學蓮藕的這個那個,她就願意放下手邊的一切,娓娓說給你聽。

為了向客人介紹《老鷹之手》和藕農故事,他們竟然準備了好幾張電影海報!
除了蓮藕,徐慧芳這裡也有本土嘉義荸薺。荸薺種植非常不易,採收也極耗費人工,臺灣越來越少農友投入,市面上進口者多。看到這些荸薺形體碩大完整硬脆,令人感動。

酪梨達人黃金源,走過三十年與產業一同成長

接著我走向高掛「酪梨達人」匾額的攤位,老闆黃金源和他太太鎮守市場 40 年,人生和酪梨難分難捨,臺灣酪梨產業從無人聞問到現在的數十種品種以產期調節而百花齊放,這一段漫長的路黃金源都參與其中,幾十年來他致力搭起酪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橋,這塊「酪梨達人」匾額,就是推動臺灣酪梨種植的先行者——臺大園藝系林樸教授和酪梨農民們,對黃金源的肯定與致謝。

我問黃太太:「30 年前開始賣酪梨,那時候一定沒什麼人知道酪梨吧?一定很難賣吧?你有沒有罵老公幹嘛賣這個?」

黃太太(持香者)也是撐起「酪梨達人」這塊招牌的重要支柱。(圖片來源/黃金源提供)

黃太太笑笑說:「那時候酪梨真的很難賣,常常賣不掉放到熟了爛了,價錢又很差,可是他就是想賣,我也擋不了!現在算是熬過來了啦,越來越多客人知道酪梨的好處和味道。」

即使經過林樸教授籌組「中華幸福果協會」,帶領著酪梨農在這產業經過2、30年的研究與推廣,酪梨至今依然是許多消費者似懂非懂的食材,女兒前幾天就問我,她的同學發了一篇限時動態說:「酪梨買了一個禮拜沒變軟也沒變色,到底能不能切開來吃?」看到大學生在IG的提問,我不禁莞爾,我們就是需要年輕人對臺灣蔬果好奇啊。

酪梨達人黃金源對不同品種、產地的酪梨都非常了解,滔滔不絕說起酪梨經。中間這箱貼上標籤,方便他講解也讓客人熟悉。
一次集結11種不同酪梨,宛如小小酪梨博物館!
  • 編按:其中也有臺灣自己育成的酪梨品種喔!紅甘(台農1號)和綠金(台農2號,金字被遮住了),都是由農試所嘉義分所退休研究員鍾志明育種。

不論你是資深酪梨控或是酪梨新入門者,來到「一市場」找黃金源就對了,他的攤位永遠有數種不同產地和品種的酪梨,會變色的、不會變色的、油脂度較高或是油脂度較水嫩的,黃金源都一一告訴消費者。身為幸福果協會理事長,黃金源賣的酪梨一定熟度完美,如何成功挑選酪梨不啞果、如何在家判斷酪梨後熟度,他就像是一本走動的「臺灣民間酪梨百科」,只要你願意給時間,他就說給你聽。

果皮開始變色,進入後熟階段的「翹嘴蘭」酪梨。

酪梨被尊為「森林的奶油」,非常執著於酪梨油脂度的我,尤其熱愛本島栽培的晚生種「秋可」(Choquette )和「厚兒」(Hall),而風靡美墨的品種「哈斯」(Hass)更有著絕佳的高油脂度,這幾年在臺東和嘉義多有農友栽種成功,然產量猶少、市面上零售難尋,不過這種任務難不倒第一果菜市場的職人們。

我和黃金源老闆說,進口哈斯酪梨經長途運輸,後熟的品質很不穩定,但臺灣哈斯酪梨鮮採採而風味醇厚油潤,真真宛如奶油,上市後請務必幫我留啊啊啊啊。黃金源慷慨應允說,臺灣哈斯酪梨沒問題,我這裡一定有!

酪梨「幸福果」的別稱來自林樸教授,和「森林奶油」之名讓消費者記住酪梨的特性、快速認識這種蔬果。

黃老闆的慷慨對我來說是一種溫柔,從還賺不了錢的時候黃金源就愛上這個眾人陌生的水果,三十年前看著攤位上一箱一箱賣不掉的酪梨,內心應該很寂寞很稀微吧。數十年和學者、農友一路打拚,一市場裡滿滿這樣產銷之間的故事,值得細細探訪。

寫不完的市場達人,等待我們發掘食令風味與人生

除了酪梨達人和蓮藕達人,這裡還有香蕉達人、檸檬達人、阿露絲洋香瓜達人、蘆筍達人、蒜頭達人、玉米筍達人……,寫都寫不完,他們等待著每一位對本土當令食材有好奇、有情感的煮飯人們,以走讀之心,來這裡賞味食材與達人之間的交織絲縷。

「第一果菜市場中繼市場」預計於此營運七年,一市場也將走向下一個半世紀。市場中日復一日,看似不變的忙碌運轉,其實蔬果的種類和質地、樣態,隨著季節的風、雨和溫度,每天都在變化。我在這裡還學會了如何從外觀就知道是南部蕉還中部蕉,香蕉達人說秋冬的蕉又比夏季的蕉Q甜,職人一身武功,只要我們懂得問。

一市場的香蕉達人廖金生介紹香蕉產地、產季差異,他的攤位還有特別的紅皮蕉。

揹著「翹嘴蘭」酪梨、新鮮到一切就流出乳汁的蓮藕,在市場外圍我又買了明蝦、韭菜和國產牛肉,飢腸轆轆了,走五分鐘的路去吃一碗在地人推薦的虱目魚粥,才心滿意足跳上公車630回家。想好了下禮拜要早點來,目標瞄準阿露絲洋香瓜、臺南紅將軍蘆筍,和永遠在市場會發生的不期而遇的驚喜……。

回家後,以新鮮明蝦仁炒蘆筍,美好的晚餐。

更多集市散策

按:文章發表前黃金源先生住院休養,敬祝他早日康復!

【集市散策/市仔寬寬行】

我對臺灣風土當令食材,特有偏愛,視逛市場買菜為時有驚喜奇趣的小旅程。如果你夠細心去感應節氣的變化,必然會發現菜市場就像是個大人版魔法樂園,在市場我總是像個孩子似得睜大好奇的雙眼。

【作者簡介】

紅花/臺北人,日常專注於家庭料理研究,也是業餘的文學讀者。由親子書寫到料理飲食,近幾年致力於推動孩子的食農教育,與水牛書店共同策畫「菜市場的文學課」、「漁港的文學課」,著有《一起到綠色餐廳吃頓飯》、《廚房小情歌》、《教室外的視野》、《你可以跟孩子聊些什麼》等書。

編輯/農傳媒數位主編 陳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