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農學報國」:當少年李登輝遭遇思想先哲與農經學者

李登輝(右)就讀臺北高等學校時,回到母校淡水中學校與老同學李肇祈合影。(圖片來源/李登輝基金會)

文/江昺崙,陳慧萍

李登輝並不是從小立志從事農業研究,高校時期的他,其實對歷史、藝術甚至哲學更有興趣。

當時他就讀的臺北高校,無論是日本或臺灣學生,都是臺灣島上第一流的精英,除了學校功課之外,還會大量閱讀各種文學、哲學或社會學的經典。李登輝曾列舉自己當時閱讀的書籍,夏目漱石《漱石全集》、紫式部《源氏物語》、西田幾多郎《善的研究》[1]倉田百三《出家人及其弟子》、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歌德《浮士德》、《少年維特的煩惱》、杜斯妥耶夫斯基《白痴》,至於愛因斯坦的《物理學的誕生》,都在他遍覽的群書當中。

臺灣糖業之父讓少年李登輝領略《衣裳哲學》

其中,英國作家湯瑪士・卡萊爾(Thomas Carlyle)的著作《衣裳哲學》[2],是李登輝晚年在許多著作和訪談裡,最常提到的一本書。這本書是當時臺北高校英文老師島田謹二[3]所選用的教材,內容抽象晦澀,以象徵性的寫法,呈現卡萊爾的內在精神與思考,非常不容易理解。

湯瑪士・卡萊爾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重要思想家,19世紀末的日本大量翻譯他的著作,影響新渡戶稻造、矢內原忠雄等近代日本人。

卡萊爾比喻,這世界上所有的象徵、形式與制度都像是「衣裳」一樣,只是外在的表現;而人的身體,才是那不變的真理本身。因此人類要去探索的,不是這個外在形象,而是內在的本質。人的一生中會遭遇各種困擾,人生真正的意義即是在於透過自我內省與鍛鍊意志力,擺脫困擾,進而找到自由。

這本書啟發李登輝對人生意義的思考,還間接影響了他一生的志趣。由於《衣裳哲學》對於高中生李登輝來說,實在是深奧難懂,儘管他挑戰閱讀原文,反覆苦思,仍感到難以參透。求知慾旺盛的李登輝不願放棄,到處尋找相關書籍閱讀。有一天,李登輝在總督府圖書館,意外找到一本紙張已經泛黃,由新渡戶稻造著作的《衣裳哲學講義錄》。

新渡戶稻造曾任臺灣總督府產殖局長,為臺灣蔗糖業奠基,被稱為「臺灣糖業之父」。因以《武士道》介紹日本文化,新渡戶在20世紀前期享譽國際,後來成為1984到2004年間的五千日圓幣面人物。

原來,曾被臺灣總督府請來指導臺灣農業發展的新渡戶稻造,當年在日本輕井澤為臺灣製糖會社幹部舉行的講座,使用的主要教材竟然就是卡萊爾的《衣裳哲學》!

新渡戶稻造的《衣裳哲學講義錄》,將卡萊爾的思想講解得鞭辟入裡,李登輝自己形容,新渡戶稻造有如「在混沌之中為我指引出路」,他一讀再讀後,逐漸領略卡萊爾從「永遠的否定」昇華、發展到「永遠的肯定」的意涵,讓他由衷佩服新渡戶稻造這位日本農業經濟學家,並在心中播下從事農經研究的種子。

青年李登輝就這樣透過大量閱讀,在不斷的哲學思辨中,逐漸培養出了與眾不同的人格特質。日後他經常提到「我是不是我的我」,意思是要放下自我的私利,把自己當成「公共」的我,去奉獻一己之力,服務社會。這句話融合了卡萊爾及西田幾多郎的哲學,成為李登輝人生最重要的座右銘之一。

奠基人道主義,及一世人的拚命精神

札幌農學校培養了日本第一代的新式知識人,同時也帶來西方的基督教信仰。新渡戶稻造以及同學內村鑑三(日本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入學之後,都受到札幌農學校西式校風的影響,開始接觸基督教,日後他們都推動了「無教會主義」[4],啟發了矢內原忠雄張漢裕等後進;勤學不倦的李登輝,自然也深受這股思潮影響,學習到可貴的人道主義精神。

新渡戶稻造《武士道》(Bushido: The Soul of Japan)英文書封。

李登輝在圖書館讀了新渡戶稻造的《衣裳哲學講義錄》後,繼續找到他所著作的《武士道》來閱讀。這本書提到的武士精神,讓李登輝深受感動,他認為:

「日本人純粹的倫理觀和美的意識,濃縮在武士道之中。此外,那本書教導了我,人的一生中,一定有某種必須拚命完成的事情。」

新渡戶稻造的人道精神與農業關懷,讓李登輝深受啟發,後來他選擇到京都帝國大學就讀農經系, 除了小時候看到佃農的辛苦,很大一個因素也是受到新渡戶影響, 讓他想要跟隨先哲的腳步,踏上「農學報國」一途。

延伸閱讀


編按:現在講「武士道」可能會讓人感到「保守派」、「右翼」的傾向,但新渡戶稻造是基督徒,除了留學美國、德國的經歷,還與美國人結婚,寫作《武士道》本意是向西方介紹日本的文化。《武士道》以英文寫成,和內村鑑三《代表的日本人》、岡倉天心《茶の本》均為以英文向西方介紹日本的明治時期重要著作。

《武士道》1899年於美國費城出版,書中將武士道精神與歐洲騎士道、古希臘精神相比較,認為彼此相似;1908年《武士道》被翻譯回日文,在日本國內遭受過度以騎士精神來描繪「武士道」等批評,甚至有人認為其中蘊含基督徒觀點對天皇不敬,但結果而言《武士道》一書也重新建構了日本人的內在價值。

關於新渡戶稻造本人及他對臺灣糖業影響的更詳盡介紹,可參閱《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與臺灣農業》


  • [1] 西田幾多郎(1870-1945),生於日本石川縣,京都大學教授,是李登輝最崇敬的日本哲學家,他開創著名的「京都學派」。其著作《善的研究》一書,探討「純粹經驗」與「場所哲學」,對於李登輝影響非常深遠。
  • [2] 本書書名原文為Sartor Resartus,是拉丁文「裁縫師」的意思,日本人譯為「衣裳哲學」。作者湯瑪士.卡萊爾(1795-1881),出生於蘇格蘭,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著有《法國革命史》、《衣裳哲學》與《英雄與英雄崇拜》等書。
  • [3] 島田謹二,日本著名的英美文學研究者。曾任臺北高等學校教師與臺北帝國大學教授。
  • [4] 無教會主義是日本內村鑑三所開創的基督教流派,他認為信仰不需要透過教堂和儀式,只需專注研讀理解聖經,任何空間都可以是教會。

《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與臺灣農業》

作者:江昺崙,陳慧萍

出版:財團法人豐年社附設出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