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茶出口集中中國 學者籲預防外銷緊縮、開拓新市場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的茶葉生產國,臺灣茶產業發展及茶葉貿易深受其影響。根據高雄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教授李仁耀研究,臺灣茶葉出口過於集中中國市場,因應未來中國內部市場管理趨嚴,可能衝擊茶葉出口,應預作準備,並積極開拓新市場,以分散市場風險;他認為,茶葉本是全球性飲料,除了南向國家,歐美國家也是重要市場。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8日首度舉辦「2019亞太烏龍茶研討暨品茗會」,邀請美、日、越、泰、馬及臺灣茶業專家學者,針對茶產業製銷交流討論;其中,李仁耀便以「兩岸茶葉在國際市場的貿易分析」為題進行專題演講。

李仁耀指出,全球茶葉生產從2001年335萬公噸,至2017年已成長到610萬公噸,出口值亦自2001年29億6594萬美元,至2018年成長到77億6147萬美元;其中,至2017年,中國茶葉產量已佔全球茶產量40%,位居世界第一。

臺灣茶產業長期進口大於出口,茶葉每年進口約3萬多公噸,進口國家以越南為主;出口部分,在2014年前還低於3700公噸,但近年成長加速,2015年有4496公噸,至2018年已成長至8088公噸,其中,主要出口國家為中國,其出口量約佔總出口量44%。

李仁耀的研究也顯示,臺灣與中國之間的茶葉貿易,2015年以前還是進口量大於出口量,2016年後出口量才大於進口量;這是因為「兩岸貿易協議」(ECFA)將茶葉列為早收清單,2013年後即為零關稅,加上政府行銷推廣、手搖飲風行等因素,使得臺灣茶葉拓銷中國成效顯著。

李仁耀表示,臺灣茶葉利用高品質茗茶及多樣化調製茶的差異化策略,才使得臺灣茶葉在中國佔有一席之地,但臺灣茶葉種植面積有限,高值化是必然的發展方向。他同時提醒,必須關注臺灣茶葉出口過於集中於中國市場問題,建議開拓市場以分散風險,但開拓新市場需要時間,故有必要針對當中國在產品標示、農藥殘留檢驗等管理緊縮時可能造成的衝擊,預做準備;此外,目前政府著力於開發南向市場,但歐美也是重要市場,茶葉本是全球性飲料,只要新的消費習慣被引導出來,就有機會加強拓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