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茶TAGs分級系統接軌國際 2020年辦國際烏龍茶邀請賽

臺灣茶葉種植面積約1.2萬公頃,其中部分發酵茶約9000公頃,每年可創造5億美元產值。農委會茶業改良場8日表示,茶改場將修定CNS國家茶業標準,推動臺灣茶分類分級(TAGs)制度,以強化臺灣茶定位,爭取國際話語權,並且,明年預計將舉辦國際烏龍茶邀請賽,後年舉辦正式國際賽,讓臺灣茶業與國際接軌。茶改場8日首度舉辦「2019亞太烏龍茶研討暨品茗會」,茶改場場長蘇宗振針對臺灣烏龍茶產業發展概況提出專題報告,報告指出,臺灣茶產業發展至2018年,種植面積約1.2萬公頃、產量1.4萬公噸,有別於中國大陸以綠茶及重發酵茶、日本以綠茶為主要特色茶種,臺灣是以不同茶區可產製不同發酵程度的部分發酵茶聞名,包括包種茶、鐵觀音、凍頂烏龍茶、東方美人茶及紅烏龍茶等。

蘇宗振說,部分發酵茶國內生產面積約9000公頃,產量1萬公噸,產值可達5億美元,部分發酵茶是臺灣的製茶強項,可與世界上知名紅、綠茶區隔競爭,發展不同特色精品茶品牌。

他表示,茶改場將諮詢專家學者,修訂CNS國家茶業標準,作為與國際溝通的標準,據此提升臺灣特色茶能見度,掌握部分發酵茶的國際話語權;也將建立「特色茶風味輪」,作為描述不同特色茶類的一致性語言,透過真實性的風味描述與消費者溝通。

茶改場並將仿照國際上葡萄酒AOC制度,推動臺灣茶分類分級制度(TAGs),透過特色茶風味輪對茶葉香氣滋味的定性描述,結合專業品評人員對各分項的定量評比,形成新的茶葉品質分級系統,期盼年底前能在地方鄉鎮開始試辦。

蘇宗振並表示,茶改場此次舉辦亞太烏龍茶研討會,便是有意藉亞太區的交流,建立國際合作交流平台,開發國際市場;明年茶改場將接續舉辦國際烏龍茶邀請賽,為後年舉辦正式國際賽暖身,推動臺灣茶接軌國際。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8日舉辦「2019亞太烏龍茶研討暨品茗會」,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坐者左2)、茶改場場長蘇宗振(坐者左3)均出席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