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母豬育成率AI可幫忙 畜試所將打造分娩機器人

提高育成率可降低畜牧業飼養成本,畜試所將開發分娩機器人,以降低母豬生產風險、提高仔豬存活率。(圖片來源/pixabay)

農委會訂定目標提高母豬平均生育頭數,初步從每年平均15.2頭提高至17.2頭,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將打造助產機器,提升育種效率、減少母豬生產風險及提高初生仔豬的存活率,畜試所所長黃振芳說,這款分娩機器人的設計還在開發階段,收集聲音與影像資料,教育AI學會判讀並執行指令,預知母豬難產、提醒人力介入,並提供新生動物更好的照顧,就是分娩機器人的任務設定。

臺灣去年正式脫離口蹄疫區後,即計畫3、5年內增養1百萬頭豬,但增養肉豬的方法並非增養種母豬以生出更多的仔豬,而是提高母豬育成率,在種豬母豬數量不變的前提下,提高育成率,就能增加仔豬的產出。提高育成率的方式,除了透過提高生物安全及疾病控制,母豬分娩時順利生產也很重要,因此畜試所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開發分娩機器人,保護好母豬與新生仔豬是提高育成率的重要關鍵。

黃振芳說,這款分娩機器人會把剛生下來的仔豬帶開,避免新生仔豬被母豬意外壓死,當新生仔豬被母豬不小心壓到而發出淒厲叫聲時,機器人也會提醒母豬。不過,在看顧新生仔豬前,分娩機器人要先學會判斷母豬何時要生產。

影像及聲音是基本數據,黃振芳表示,機器人可以根據聲音向飼主預告母豬分娩時間,正常分娩與可能難產時的聲音也不同,機器人可以根據聲音判斷,遇到母豬可能難產時,預先通知飼主準備人力介入,預防難產造成損失。

提高母豬育成率不僅可以降低飼主的飼養成本,還具有環保意義。黃振芳指出,近期經常被討論的淨零排放議題,其中一項就是提升生產效率,飼養相同數量的母豬,產出離乳仔豬數1年15頭,還是17頭、20頭,效率差異很大,「10%、20%生產效率的提升,可減少(畜牧業的)碳排,提升生產效率不僅有利於營利,也對淨零排放有所貢獻。」

提升生產效率之前,其實還有繁殖效率可以改進,肉豬通常採人工授精繁殖,種母豬的動情週期平均21天,人工授精時如果沒有算準時間,就會浪費一次配種時間,畜試所也與工研院討論過種豬發情的偵測,若能精準掌握種母豬的發情時間進行配種,就不致浪費2次、3次的人工授精時間及資源,且一次就是間隔20天,對於生產及繁殖效率影響頗大。

黃振芳指出,在畜試所111年至114的中程網要計畫中,提升養豬經營效率是重點之一,這也是養豬產業百億基金中的產業輔導項目,因涉及精準管理技術,須進一步與工研院密切合作,預期3至4年可取得研發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