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風氣帶動青花菜需求!加強推廣與採後處理為發展利基

(圖片來源/123RF)

文.圖/楊承運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產業分析組助理研究員 林恒生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產業分析組副主任

近年人民的健康意識提升,透過飲食、運動或攝取保健食品來強化個人健康的方式蔚為風潮。有鑑於癌症長年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民眾十分關注抗癌的各種方式,許多流行病學和病例對照研究已證實,富含蔬果的飲食可以大幅降低多種癌症的罹患風險,並提出多種富含植化素(phytochemicals)的抗癌蔬果供民眾作飲食參考,其中,十字花科蔬菜如青花菜含有高量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其具有抑制癌細胞繁殖、防止癌細胞的發展、轉移等作用,在市場上有一定的需求。此外,由於甘藍經常發生產銷失調,產期重疊的青花菜成為轉作選項之一,可望進一步推廣,提供消費者更多元的選擇。

青花菜原產於西歐義大利沿海,傳入美國後開始大規模栽培。二戰結束後,青花菜由美國引進臺灣,然因食用習慣未普及且不易保存,起初農民栽培意願甚低,直到1966年引進新品種,並改善保鮮技術與開發冷凍加工品,才開始有較大規模的種植,成為國內重要蔬菜之一。

目前臺灣的青花菜主要栽培於雲林、嘉義及高雄等地,依利用方式可區分為鮮食用品種與冷凍加工用品種,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統計資料,自2009年以來青花菜栽培面積有逐年增長的趨勢,至2019年合計有1,565公頃,年產量約3萬公噸,然而相較於近10年甘藍平均栽培面積約為8,000公頃,顯示在青花菜的栽培推廣上仍有成長的空間。

(資料來源/整理自農委會農業資料統計查詢系統)
(資料來源/整理自農委會農業資料統計查詢系統)

即食商機與健身風氣興盛 國內青花菜需求增加

從作物特性的角度,青花菜盛產時可與加工廠契作製成截切冷凍青花菜,在夏季及氣象災害發生時作為採購蔬菜的選擇。根據統計,目前臺灣每年平均進口1萬7,000公噸的生鮮青花菜與8,000公噸的冷凍青花菜,進口高峰為每年的5月到10月,顯示臺灣此時期對於青花菜的需求約有2萬公噸。

而根據2020年度生鮮農產品消費行為與形態分析,調查消費者在非國產青花菜產季是否有購買青花菜的需求,結果約有55.6%的受測者表示有意願。對於農民而言,穩定獲益是最重要的訴求,近年政府透過價格補貼政策,鼓勵農民團體以較高價格向農民契作加工用青花菜,同時投入科研經費開發截切設備與預冷技術,完善收穫後的相關產銷措施,以確保農民與相關業者能有穩定收益,同時避免秋冬過量栽培甘藍造成的產銷失衡。

近年來健身風氣興盛,除透過運動雕塑身形,民眾也透過營養管理來強化健體之效。而青花菜因高纖、高維生素含量的特性,食用後具有高飽足感,屬於低GI(glycemic index,升糖指數)食物,並且含有可抑制發炎反應的蘿蔔硫素,相較其他蔬菜也有較多的蛋白質,對於希望增加肌肉含量的健身族群來說是相當優質的營養來源。此外,冷凍青花菜只須經簡單汆燙後即可食用,可減少備餐的程序,對於小家庭與租屋族而言是相當便利的選擇。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

農村缺工和消費者觀念 成為拓展青花菜栽培的限制

受到農村人口老化與外移影響,目前臺灣農業面臨缺工問題,而青花菜從定植至採收需要2~3個月,相對其他葉菜類或果菜類僅需1~2個月即可採收,需要付出較高的栽培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由於青花菜採收期短,太早採收因花球尚未發育完全,容易影響產量,太晚採收則花球品質劣化,影響商品價值,然目前慣行品種成熟期不一,需仰賴人力進行連續採收,成本相對較高,且因株高較低,無法藉由研發採收機具解決缺工問題。此外,青花菜採收後需儘速降低田間熱避免花球黃化,若遇人力缺乏導致採收緩慢,容易錯失採後處理黃金時間,進而影響農民栽培意願。

截切蔬果對於目前臺灣消費者而言,普遍接受度仍低,雖然冷凍截切青花菜受到健身族群推崇,但根據生鮮農產品消費行為與形態分析,一般消費者對於截切蔬果的新鮮度與衛生程度認知調查,分別有7成左右的受訪者認為截切的蔬果較不新鮮與衛生。目前家庭主要的食材購買決策者(40歲以上的婦女與長輩)的既定印象,多半認為截切或冷凍的蔬果可能為次級品或格外品,顯示一般民眾的觀念仍有待教育與推廣。

青花菜的發展策略

簡單歸納青花菜於臺灣栽培的優勢(strength, S)、劣勢(weakness, W)、機會(opportunity, O)與威脅(threat,T)如下:

對於後續發展青花菜產業的策略有下列建議:

一、教導消費者認識截切冷凍技術

青花菜可截切後冷凍的特性其實是性狀優勢,建議將截切冷凍青花菜的完整生產流程拍攝成教育宣導影片,讓消費者了解從採收到加工的完整程序,除了保留新鮮、營養及衛生,還可省去處理菜葉及菜梗的程序,以及後續的廢棄物處理,暨方便料理且能長時間儲存。

二、針對目前性狀劣勢選育新品種

目前青花菜栽培品種過於單一,建議國內引進國外優勢品種,選育出適合臺灣氣候環境,並能一次性採收的新品種加以推廣種植。若成功發展出產業規模,則可再進一步導入採收機、影像辨識與截切機等省工自動化設備,減少人力成本支出,提升產品競爭力與業者投入意願。

三、向農民與消費者推廣青花菜的好處

根據生鮮農產品消費行為與形態調查結果,有91%的消費者購買青花菜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獲得健康與營養。建議應持續強化營養意象與青花菜的連結,並進一步行銷國產青花菜,配合推廣截切冷凍青花菜,讓消費拉力帶動生產端栽培意願。

配合政府冷鏈政策推行 完善青花菜產銷供應

青花菜是需要妥善採後處理的作物,若欲擴大青花菜栽培,需要有良好採後處理與冷鏈設施配合,以維持青花菜的營養與品質,而截切冷凍青花菜亦對於低溫倉儲設備與管理有高度需求。

目前臺灣政府已規畫分年投入資源,建置整體冷鏈體系,除了補助設置低溫物流相關設施外,亦投入青花菜等作物的採後處理研究,期望透過軟、硬體的強化,確保農產品到貨品質,延長供貨期,提升農產品的自給率,減少產銷失衡的壓力。如此一來,除了讓國內消費者全年都可購買到國產青花菜,也可讓投入青花菜栽培的農民獲得穩定的收益,甚至能進一步外銷至國際市場,提升臺灣農產品於全球消費市場的能見度。(參考文獻請逕洽作者)

完善青花菜的採後處理和冷鏈系統,才能確保到貨品質。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