鯖鰺禁漁助長大 2種鯖魚體型趨勢跳級

鯖魚每年漁獲占沿近海總漁獲量高達6成。(圖片提供/漁業署)

鯖魚為我國東北部海域重要漁獲物種,每年6月為鯖鰺漁業禁漁期,自102年實施至今已是第9年,農委會漁業署委託調查發現,推動禁漁期後,花腹鯖及白腹鯖的漁獲體長平均值及最大體長均有提升,漁獲量穩定;台灣鯖鰺漁業協會理事長曾金祿表示,根據過去多年經驗,6月捕撈的鯖魚體型小沒有價值,禁漁1個月有助養護漁業資源,下半年就有穩定鯖魚漁獲。

東北部海域每年鯖魚漁獲量占沿近海總漁獲量將近6成,以扒網、圍網為主要作業漁法,為確保鯖魚資源永續,漁業署沿近海漁業組組長劉福昇表示,102年發布「鯖鰺漁業管理辦法」,規定每年有2段禁漁期,一為每年6月1日至6月30日,這段時間為鯖鰺魚類成長期間,另一則是每年農曆12月29日至翌年正月18日,這段時間為鯖鰺魚類產卵期。

禁漁期間,禁止以扒網或圍網漁具捕撈花腹鯖、白腹鯖及真鰺為主要漁獲物的鯖鰺漁船,在北緯24度以北海域從事鯖鰺漁業作業,且由產、官、學界組成鯖鰺漁業管理諮詢小組,建立共管機制。

鯖鰺漁業的主要漁獲為花腹鯖及白腹鯖,真鰺漁獲量少,漁業署在禁漁期推前動後比對鯖鰺漁獲的平均體長,發現2種鯖魚體型均有明顯改善。禁漁期推動前5年間,白腹鯖平均體長23公分至26公分,推動禁漁期後,102年至109年平均體長為26公分至30公分;推動禁漁期前5年,花腹鯖平均體長25公分至28公分,推動禁漁期後,102年至109年平均體長已達30公分以上。

至於真鰺,平均體長變化不大,推動禁漁期前,平均體長18公分至20公分,推動禁漁期後,平均體長18至22公分,劉福昇說,真鰺漁獲不多,可能是因為調查的樣本較少,因此禁漁期推動前後所記錄到的體型差異較不顯著。

漁業署表示,自推動禁漁期後,不僅漁獲平均體長呈增長趨勢,最大體長也明顯增長,以花腹鯖為例,102年漁獲最大體長由40.9公分提升至43.8公分,且整體鯖鰺資源穩定正向發展,漁獲量維持每年約6萬至7萬噸,交易平均價格維持每公斤約31元至35元。

相較於深受餐廳營業情形影響的黑鮪魚,鯖鰺行情則穩定許多,曾金祿說,「我們鯖魚是比較沒差」,體型小的鯖魚做為黑鮪魚、鰹魚、鬼頭刀餌料或飼料,體型較大的鯖魚則加工製成薄鹽鯖魚片,價格長期穩定在30元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