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竹劍到竹業的守、破、離 宏達竹劍50年修煉之道

文/李佳芳 攝影/黃毛

提到竹加工業,你第一個想到什麼?是竹籤、竹筷、竹編還是竹雕?來到南投竹山鎮實際走訪,發現維繫上下產業鏈的粽子頭,竟然是你我皆陌生的「竹劍」!被喻為竹加工業頂尖技術的竹劍,從日治時代傳入,並發展出一套不同於日本的加工方法,是藝品成功轉型為商品的最佳案例,而究竟竹劍對於臺灣竹加工業有何重要性,多年深研生產技術的宏達竹劍第二代董事長林信宏用一句話回答:「如果沒有竹劍,竹山的竹產業恐怕已經消失。」

走過53個年頭,宏達竹劍的品牌故事,猶如歷經日本劍道修習的「守、破、離」三種境界——守是學習,破是融會應用,離是走出與前人不同的風格——是一段沒有終點的修煉,也為臺灣竹加工業發展累積諸多重要啟示!

從竹子變成可利用的竹材,殺青是第一步。

來到南投竹山清水溪畔,宏達竹劍的生產基地內, 滿山滿谷堆放來自桃園復興鄉與新竹尖石鄉的桂竹,只見老練資深的工作人員忙不迭地物色材料,依照管徑粗細與竹節距離初步揀選,並量距裁切成一段段的竹管,再送入特殊設計的鍋爐,先殺青去除糖分,再把竹皮刷洗乾淨。在馬達皮帶的運轉下,竹管從熱水中出浴,竹皮透出新鮮的青綠色澤,氤氳靉靆的空氣有濃郁的草本味,令人聞來想念臺灣的山林。對一般消費者而言,提到南投竹加工業,大多想到的是竹編、竹雕、竹材,卻不知非本土文化的竹劍,在今日南投竹加工業占有重要一席,扮演著支持竹業上下游的角色。

市占五成以上的竹劍之光

創立於1968年的宏達竹劍是目前竹山唯二的竹劍加工廠,老字號走過50多年歲月,持續精進生產技術,成為全球重要的竹劍製造商。從第一代簡單的竹屋鐵皮寮,到第二代興建完善生產與倉儲空間,宏達竹劍也在多年前預見臺灣人力資源與工資上漲問題,提早布局海外生產線,如今宏達竹劍已是世界最大竹劍工廠。

「日本平均每兩把就有一把是臺灣製造!」宏達竹劍現任董事長林信宏自豪介紹,這個從父親手上接下的事業,如今也傳給第三代的兩位兒子,大兒子負責行銷,長年旅居日本創立「信武商事株式会社」,在日本國內直接銷售自有品牌商品,而小兒子則負責生產,疫情前是臺灣與東南亞兩地飛,管理竹劍的生產大小事。

身為第二代的林信宏,自小到大的成長歲月,等同看著竹劍業在臺灣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他記憶深刻,當時他大約初中年紀,有位從嘉義來的劍道老師,因武術交流認識日本竹劍業者,對方得知臺灣具有量多質好的桂竹,便委託這名劍道老師到竹山找尋可合作的代工業者。「那時竹山大概有兩、三百家業者,大家聽到做一支竹劍喊價16元,比一天工資9元高很多,都搶著接單!」開創宏達竹劍的第一代林牧倉,也就是林信宏的父親,他原本在醫館擔任藥劑生(藥師),日治時代的南投木業經濟飛升,林牧倉於是轉投資木材生意,但因木業營運不善,拆夥後只分得卡車,於是經營貨運行,從運輸切入物料買賣,漸漸涉入竹加工業。

宏達竹劍董事長林信宏。

從藝品到商品的技法革新

在竹劍生意有利可圖的風聲下,林牧倉也研究起竹劍的生產技術,他發現日本竹劍是一門師徒傳授的工藝,養成技術純熟的師匠不易,而師匠一人從頭到尾生產一把刀更是曠日費時,他認為古法生產模式不適合發展產業,於是把工法拆解成一個接著一個的步驟,每個步驟有專人專攻,比起一人獨撐大局,更易達到日本客戶對品質的要求。「你看一支竹劍很簡單,但要做到人人都滿意卻很難,初級的消費者看不懂,高級的消費者會挑剔,價格與品質的拉扯,永遠是生產者最兩難的地方。」

在當地竹加工業者眼中,竹劍站在竹加工業的頂端,而被誇張形容竹劍是竹產業的「尖端科技」。林信宏笑說,竹劍是天然材料,不是精密材料,但是一把竹劍是由4支竹片組成,這4支竹片可能來自不同竹子,而每支竹的粗細、曲度、竹節、色彩皆不同,如何使4支竹片可以完美拼合,確實考驗生產者對於「精密」的掌控度。

拆解竹劍的生產工序,自山上運來的青竹首先要粗選與殺青,接著按照重量與外觀分級精挑,完成繁複前置作業才能進入加工。加工時,必須用模具校正曲度,再經過一道道的切削、研磨、整修、刮修等,完成個別構件的外型之後,才能對節組裝。「每一個竹劍加工的環節,挑揀都占有很重要的分量,一卡車的青竹在粗選之後,大約只有15~18%可以使用,而精挑又會再損耗10~20%,所以說一把好的竹劍是靠人挑出來的。」

「你要發展的是藝品,還是商品?首先要搞清楚才行!」林信宏回想,父親所選擇的方向決定了宏達竹劍的未來。統一規格、量產化、附加價值高是竹劍業在竹加工產業鏈可以繼續生存的最大原因。

桂竹韌性極佳,是日本指定做竹劍的材料。(攝影/王志元)

竹劍技術是自然中求精準

他再補充,竹劍挑選標準除了長度、竹節、色澤之外,最困難是重量上的控制,竹劍依照尺寸與用途各有不同重量規範,在每一個生產步驟都要磅重,「最怕遇到下雨,溼度一旦提高,竹片馬上多個4到8公克,組起來就會超過客戶要求的誤差值。」

竹劍不但是頂尖技術的代名詞,更是維繫上下產業鏈的粽子頭。「人家常說,一根竹子要有三個老闆,那是因為加工需求不同,買的人也會不一樣。」他舉例,前頭部分是最好,主要用來做竹劍,中段的部分適合編草蓆窗簾,而尾段的部分則品質最差,只能用來打成肉籤。「竹劍的附加價值高,如果沒有竹劍分擔成本,末端加工品也會沒有競爭力。」

來到隔壁廠區,可見一群阿嬤在生產線操控機器,把原竹切段成竹筒,或是把竹片打成竹籤,另外還有無法用於加工的淘汰細竹,堆放著等資材業者來挑選,用作農漁養殖的藤架、蚵架、防風支架。

林信宏指著現場的末端加工表示,這都是為了處理竹劍的下腳料而衍生出來的,但末端加工的利潤微薄,產業經濟僅能靠竹劍撐起,如果沒有竹劍撐起一片天,南投的竹產業很可能會消失。

對林信宏來說,下腳料如同雞肋,食之無味又棄之可惜,最大煩惱是大量的無用之材,既不能清運也不能焚燒,只好先打成粉碎堆放,現在已成一座小山,是林信宏最大的煩惱。曾經,他想要「擠粒仔」(臺語,意即擠壓成燃料顆粒)賣給火力發電,但火力發電業者仍習慣使用煤灰,因燃煤可以產生爐渣、轉爐石等副產品,而燃燒擠粒仔不會生成爐渣,對發電業者來說少了一筆收入,因此就算將下腳料研發成新燃料,也會面臨無處可賣的問題。

每支青竹都要靠人工分級精挑,才能進入切削成竹片、研磨等等加工步驟。

推動森林管理 建立永續經濟

林信宏表示,世界各地都有竹材資源,而臺灣擁有獨特的桂竹品種,加上海島型氣候的滋養,生長出的桂竹纖維細緻且強度較佳,配合竹山五十多年來累積的純熟加工經驗,即使面對中國業者的低價競爭,臺灣竹劍在國際市場還是有生存的空間。

但是在山林保育政策之下,2016年實施的《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及造林回饋條例》,本意是為了水土保持,但竹林與樹林的生長特性不同,竹子的生長週期短,6年以上容易老化、染病、枯槁,若不定期疏伐整理,則嚴重影響新竹發展,使得竹林走向死亡,且竹林根系壞死更不利水土保持。

最明顯案例,就是日本的森林曾經深受「竹害」侵襲,為了增加疏伐利用率,甚至動用國家力量進行砍伐,並把竹子開發為燃料發電,一來解決竹子過度繁殖危害森林的問題,二來也開發出新的綠色能源。

自禁伐補償條例頒布以來,林信宏明顯感受到對於竹劍業的衝擊,優質竹材的取得越來越困難,漸漸成了產業發展的隱憂。「一把劍的好壞來自竹材,竹材的好壞與年分有關,3~5年以下的品質最好,新竹或老竹都無法用來製作竹劍。」他指出,若要提升竹劍的競爭力,應該從種植端的品質提升開始,在永續的森林管理之下,生長出品質優良的竹材,不但可以直接提升生產品質,也可減輕技術人員的挑選與加工的壓力,是一舉雙贏的手法。

站在永續綠色經濟的議題上,林信宏認為竹子可以快速生長成可用之材,比起人工林的栽培時間要少上許多,若可以竹材取代木材發展綠建築,對於推動永續會是很大的助益。

工作人員將竹稈切下一小段觀看竹子的品質,再依其合適的生產類型分堆擺放。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