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福利新篇章3】開箱農業保險 高接梨險與禽流感險實測心得

梨農李阿景(左)與雞農陳秋池(右)分享投保農業保險心得。

文/何宜嬨 攝影/黃毛

天氣平順代表收穫較好,投保是預防萬一,讓梨農的努力多一份保障。

俗話說:「盡人事,聽天命。」相對於看天吃飯的農民,或許會想補充一句:「可惜結果往往不如意。」如何在聽天命之際,提高善盡人事的效益,即是農業保險的價值所在,透過事前投保的未雨綢繆,縮小事後亡羊補牢的損害範圍。《豐年》以高接梨險與禽流感險為例,走訪產地,了解實際務農風險,提供農友參考。

採訪這天艷陽高照,讓在場眾人不禁笑談,昨日的凍寒彷彿只是夢一場的玩笑。然而這般劇變的溫差,對臺中市東勢區的梨農李阿景來說,卻是苦在心裡口難開的常態。「以花苞為例,一旦連續24小時都是溫度15℃以下,就完全不會生長了。花苞跟人一樣啊,遇冷身體會縮起來。像昨天那麼冷,我們也都躲在家裡不想動。」李阿景從農三十餘載,見識過大大小小的風浪,全都過關斬將;唯有天災的侵擾,始終是懸在她心尖上無法拔除的一枚銳釘。

「每次遇到颱風,整年的心血就都沒了。例如賀伯颱風(1996年)、碧利斯颱風(2000年)那時,整園梨子不是被強風吹落,就是泡到雨水爛掉,幾乎全部作廢,根本不能賣。當時我3個小孩年紀都很小,孩子讀書的費用、梨樹接枝的花苞錢、果園包梨的袋子錢,什麼都要錢,卻因為颱風拿不出梨子來賣,付不了帳。」往事歷歷在目,李阿景深刻記得當年咬牙苦撐的艱辛,硬著頭皮向各路廠商溝通商量,想方設法讓梨園能持續經營下去。

農業保險一把罩 既是及時雨,也是雪中炭

李阿景攤開手,掌心上躺著一根纖細的枝枒,即是高接梨口感鮮甜的源頭——用作接枝的日本梨樹花苞。「以前我們東勢這一帶都是種粗梨,那高接梨就是透過接枝,把粗梨變成細梨,提升水梨的口感。使用日本花苞高接出來的梨子比較大顆,吃起來也比較順口。農會有輔導農民該怎麼種,也統一從日本進口花枝,降低我們小農自己找管道的時間跟成本。」為了維持穩定的高接梨品質與產量,李阿景定期參與農會舉辦的專業課程,汲取栽種新知。在某次課程裡,李阿景頭一回得知「農業保險」的存在。

高接梨透過接枝日本梨樹花苞,把粗梨變成細梨,提升口感。

「講師說:『買梨保險是給自己多一層的保障。』雖然我上課時有聽到梨保險的優點,但還是考慮了2年才買。」李阿景笑說,當時她的想法與眾多農友相同,對於農業保險的實際效用仍有所疑慮,因此採取觀望的保守態度。「因為農委會跟市政府的補貼是在我們投保1年後才會開始發,如果3種保險都買,1甲地的保費高達7、8萬!一開始要先繳那麼多錢(保費)出去,讓很多人害怕會拿不回來。」直到2016年霸王寒流來襲,梨園再度因天災摧殘而飽嘗鉅額損失,李阿景才痛下決心投保高接梨險。

根據種梨過程中常見的損害類型,梨險包含了寒害險、乾旱險、颱風險等,農友可依自身需求選擇投保類別。「這3種保險中,政府就補貼了其中2種。3選2,看你想選擇哪2種。有一些人因為補貼2種,就只買2種,但我是3種全買。因為我聽到農委會推廣,如果投保農業保險,農委會補貼50%保費,臺中市政府再補貼40%保費。那農民實際上只需要繳10%的錢,就可以獲得全額保障。」以颱風為例,未投保前,每經歷一場颱風,李阿景便得獨自扛起百萬元損失的重擔;投保後,雖仍是避不了颱風所帶來的損害,但宛如獲得了一份穩健的助力,能在關鍵時刻緩解作物受損的壓力。

高接梨一遇上天災,損失動輒百萬。

呷好逗相報 讓現在的播種,有未來收成的保障

「去年我申請乾旱跟寒害的理賠,扣除繳出去的保費,大概還剩下30萬,讓我可以去還肥料錢、農藥錢、紙箱錢等等。以前沒投保時,遇到颱風、寒流、沒雨時,真的很苦惱。現在的話,我可以稍微鬆口氣,不用太煩惱生活過不下去。」李阿景欣慰說道。

每逢天災,中央氣象局會公布此次天災是否達乾旱、颱風或寒害標準。保險公司接收公告後,便會通知農民留意作物的損害情形,若作物損傷嚴重,可向農會申請農業保險的理賠。農會在收到申請後,會派人到農地查看損害情況是否達規定之損害比例的20%。如經農會判定符合理賠標準,保險公司即依據核定書發放理賠金。李阿景補充,這項措施實屬便民,因為農民大多把精力投注於農事中,少有閒暇去留意辦理保險的時程及注意事項,所幸保險公司會適時提醒投保的農友,須注意理賠的申請時間,從而輔助農民維護自身權益。

李阿景投保高接梨險將近4年,這段期間,她向眾多農友分享自身經歷,帶動了約莫40位梨農相繼投保。「因為我自己有實際受惠到,發現這個政策真的可以幫助我們!我很希望能把梨險的資訊跟優點,傳達給更多人知道,這樣大家都有多一層的保障!」

李阿景也說凡事一體兩面,倘若天氣穩定、無天災降臨時,她也擔心農友是否會有所埋怨,聽了她的經歷才買梨險,結果繳出去的保費卻拿不回來。「我懂他們的心情,所以我在分享時,也會開導他們:天氣平順,代表採收的梨子數量比較多,收入也會比較理想。投保是預防萬一,最好都不要有天災發生。但如果真的碰上天災,那至少還有保險金可以降低損失。對照政府補貼的比例,我們繳的保費,真的不多。」如今氣候變化多端,李阿景呼籲農友善加利用農業保險的福利措施,讓自己的努力多一份保障,避免栽種所傾注的心力,全因一場天災而血本無歸。

天氣平順代表收穫較好,投保是預防萬一,讓梨農的努力多一份保障。

身先士眾,超前布局 全臺首張禽流感保單

「我的保單,是全臺灣第一張禽流感保險的保單!」談及投保禽流感險,彰化縣芳苑鄉雞農陳秋池津津樂道,「當年我是透過農委會的宣導得知這項政策。我認為政府有心照顧雞農,立意良好,可以幫助雞農度過低潮,降低因禽流感封閉雞場的損失,所以在剛開始推行禽流感險時,我立刻投保響應。」

憑據專精於雞蛋畜牧場的多年經驗,陳秋池大方分享蛋雞養殖的心得與風險管理。「以蛋雞界來說,最常見而且最嚴重的損害,就是禽流感。因為病毒看不到也摸不到,只有雞群開始發燒,你才會知道牠們得禽流感了。雞跟人一樣,出生時體內沒有什麼抗體,都是後天慢慢累積起來的。尤其小雞抵抗力弱,最容易得到禽流感。一旦有一隻小雞感染,就會引發雞群集體中鏢。」

陳秋池說明,養雞場分為密閉式與開放式。在臺灣,大部分的養雞場屬於開放式的傳統養殖,經常會有野鳥溜進雞舍偷吃雞飼料或築窩取暖。假如雞場的禦寒設備不完全,遇寒流來襲的低溫時期,就必須放下雨棚、關上大門來保持養雞場的溫暖。通風不良,再加上雞舍裡蓄積了1、2個月的醱酵雞屎,導致全場的空氣品質十分混濁。長期下來,不但雞隻的呼吸道受損,連帶在裡頭工作的人員,也會感到身體不適。

「雞的體溫通常是38.5℃ 左右,那在牠們本身體溫偏高的前提下,傳統養雞場的養雞密集度又高,還有高濃度的糞便醱酵,導致雞很難養,也很容易孳生病源,所以我很注重雞場的整潔跟通風。」陳秋池表示,他的養雞場採用全自動化機械管理,讓雞群終年待在冬暖夏涼的環境裡,不僅能確保雞群產下的雞蛋品質,更能進一步避免禽流感的侵害。「生物安全是無形的,我們做這一行,一定要特別留意這塊。畢竟最可怕的事,是看不到你的敵人(病毒與細菌)在哪,所以平時就要徹底做好衛生清潔,例如每天消毒環境、控管人員出入。」陳秋池認為,從管理層面著手,宣導與落實員工的衛教觀念,以及雞場環境的整潔通風,即能有效降低禽流感登門造訪的機率。

雞場的整潔與通風很重要,陳秋池的雞場採密閉式飼養管理,讓雞群待在冬暖夏涼的環境裡。

陳秋池認為防患未然為蛋雞投保禽流感,是替未來突發狀況準備額外的金援。

蛋雞封場重啟路漫長 禽流感險降低損失

論及禽流感險的理賠情形,陳秋池笑稱投保至今,尚未碰上需申請理賠的情況。「最初會買禽流感險,一來是為了支持政策,二來是我很重視『防患未然』,所以就算用不到理賠,我也會繼續投保。」陳秋池指出,禽流感險的優點在於,雞農投保後若雞場爆發禽流感,導致最終須撲殺雞群、強制關閉雞場歇業,則雞農可於封場1年後申請理賠,進而降低整體損失。「這個禽流感保單,政府有補助60%的費用,雞農投保可以減輕很大的保費負擔。而且若有理賠的話,受損程度比較不會太嚴重。但實際上,就養蛋雞的農民來講,願意投保的人不是很多。」

陳秋池解釋原因,假若政府接獲通報,某一畜牧場出現禽流感狀況,則須悉數撲殺該畜牧場的雞隻,封閉雞場、全面消毒,待1年後方能重新開場營業。然而,就雞農的立場來看,重啟雞場的流程繁瑣,譬如重新取得經營畜牧養殖的相關認證等等,以及考量封場期間所流失的員工、客戶、品牌形象,種種後續處理皆為一大考驗。即使獲得了禽流感保險的理賠金,相較於封場一年的龐大損失,其補償作用實屬有限。「如果是養肉雞或種雞,那不太會賠本,因為肉雞的成長期比較短,養幾個月就可以出雞(賣掉),蛋雞則需要2年。所以在蛋雞界裡,雞農投保禽流感險、申請賠償的意願,目前不是很高,還有成長空間。」

陳秋池的養雞場以全自動化的方式飼養蛋雞、挑選雞蛋。

禽流感險可在封場1年後申請理賠,只是重啟雞場流程繁瑣、過程成本高,導致需要飼養2年才有出雞的蛋雞農投保禽流感險的意願不高。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