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雞消毒用漂白水?次氯酸鈉是防檢局建議屠體殺菌劑

家禽屠宰場冷卻槽,屠體冷卻作業中使用20至50ppm次氯酸鈉水浸泡毒殺菌,此為防檢局建議之殺菌方案。(圖片提供/防檢局)

家禽屠宰後須經冷卻,以減少微生物污染機會,在冷卻槽中也會加入濃度20ppm至50ppm的次氯酸鈉做為殺菌之用,用以控制雞鴨鵝等家禽屠體生菌數,次氯酸鈉聞起來是漂白水的味道,但濃度20ppm至50ppm的次氯酸鈉是防檢局建議使用的含氯殺菌劑,農科院檢測經冷卻槽浸泡後的家禽屠體,殘留濃度已在1ppm以下,符合飲用水標準,農委會將於今年雞屠體氯殘留試驗結束後,向衛福部提出訂定氯殘留濃度標準的要求。

媒體報導在家禽屠宰場發現「漂白水桶」,現場又能聞到漂白水味,並質疑屠宰完的雞隻屠體被泡在血水裡、要吃「氯洗雞」嗎?農委會防檢局提出說明,次氯酸鈉本來就可以做為家禽家畜屠體的殺菌劑,家禽屠宰場將次氯酸鈉加入冷卻槽中浸泡家禽屠體,是防檢局建議的殺菌方法,沒有問題。

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徐榮彬表示,防檢局並沒有強制規定屠宰場要以次氯酸鈉做為殺菌劑,但屠宰過程中擔心有微生物污染,有使用殺菌劑的必要,因此指引業者在冷卻槽中加入適當濃度的次氯酸鈉,防檢局委託農科院執行監測計畫,經冷卻池浸泡殺菌後後吊掛5分鐘,檢測屠體皮膚、雞胸肉、雞腿肉、雞翅膀肉等部位,其殘留濃度在1ppm以下,「跟自來水差不多」,符合飲用水標準。

以50ppm次氯酸鈉浸泡2分鐘、60分鐘,以200ppm次氯酸鈉浸泡10分鐘、40分鐘後,氯殘留濃度均在1ppm以下。(圖表提供/防檢局)

如果不經次氯酸鈉殺菌,家禽屠體生菌數恐怕超標,徐榮彬說,檢測經冷卻槽殺菌與未經冷卻槽殺菌的屠體,生菌數差異極大,經冷卻槽殺菌處理程序的屠體,生菌數才符合衛生安全標準。

防檢局以次氯酸鈉做為家禽屠體殺菌劑的理由,一方面是因為次氯酸鈉的降解速度快,一方面是因為日本、美國、澳洲等國的屠宰場也使用,防檢局是比照美國農業部食品安全檢查署建議,冷卻作業中使用含20至50ppm有效餘氯水浸泡屠體,可以有效降低沙門氏桿菌、彎曲菌、李斯特菌、大腸桿菌等微生物污染。除了冷卻槽會使用次氯酸鈉外,屠宰過程中若有清洗殺菌的需要,也會沖清水後再噴次氯酸鈉殺菌,這是很正常的屠宰作業程序。

日本等國屠宰場使用次氯酸鈉做為家禽屠體殺菌劑情形。

台灣區電動屠宰公會總幹事卓沛宏指出,家禽屠宰場有水冷式及氣冷式2種屠體降溫方式,臺灣早期引進的家禽屠宰場採用水冷式,是美系屠宰流程,除美國外,日本、泰國也都採用水冷式,歐洲則採用氣冷式,水冷式家禽屠宰場所使用的殺菌劑即是次氯酸鈉,我國進口最多的美國雞肉,也都是經過次氯酸鈉殺菌的雞肉。

不過,根據衛福部食藥署規定,市場端生鮮雞肉的有效氯殘留,必須是零檢出,《食品用洗潔劑衛生標準》附表二載明,用於清洗食品之主要消毒成分有:酸化亞氯酸鈉、二氧化氯、次氯酸、次氯酸鈉,僅可用於「生食用蔬果」及「生食用水產品」等生鮮即食食品,不包括生雞肉。

因家禽屠宰過程中會以次氯酸鈉消毒殺菌,因此台灣區動物屠宰公會106年發函食藥署,希望食藥署修正「《食品用洗潔劑衛生標準》附表二、備註1」,增加「生鮮禽肉為准用之食品項目」,食藥署並未同意。衛福部食藥署科長廖家鼎解釋,因為生菜及生魚片等食品,都不會再經過加熱等消毒殺菌程序,才會開放使用這4種消毒成分,但國人並沒有生食雞肉習慣,生雞肉必須烹煮才會吃,因此,已上架販售的生鮮雞肉就不能使用次氯酸鈉等消毒殺菌劑。

至於屠宰端的雞隻屠體消毒能否使用次氯酸鈉?廖家鼎說,屠宰端若有消毒殺菌必要,在安全的範圍內,由防檢局參考國際規範訂定允許使用的管理方式,只是一旦進入食品鏈,生鮮雞肉上架至賣場超市販售,就不能再使用含氯成分的消毒劑了。要留意的是,因附表二適用對象只限生菜、生魚片,所以市場上的生雞肉不得有氯殘留。

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表示,食藥署訂定截切蔬果及生魚片的氯殘留濃度標準為1ppm,為農委會主動要求訂定,待雞屠體的氯殘留試驗今年底結束後,將比照截切蔬果、生魚片1ppm的殘留標準,向衛福部提出訂定氯殘留濃度的要求。

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表示,,今年底試驗結束後,將比照截切蔬果、生魚片1ppm的殘留標準,向衛福部提出訂定氯殘留濃度的要求。(攝影/記者陳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