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牛力阿卡」曳起老化農村 內城社區人口回流、打開農業活水

宜蘭員山內城社區將農務幫手「鐵牛力阿卡」,轉變為乘載遊客走訪社區的交通工具。(攝影/游昇俯)

宜蘭縣員山鄉內城社區利用耕耘機與人力手拉車組裝成的「鐵牛力阿卡」,將早期農民不可或缺的農事幫手,轉變成載著遊客走訪社區、最接地氣的交通工具,鐵牛車隊所帶起的休閒農業,更讓老化的農村找回發展生機。內城還以水源出自雪山的純淨水質聞名,得天獨厚的條件有利社區發展有機、友善耕作,近年吸引不少青年人口到此務農,更讓人口流失嚴重的農村重獲「人氣」。

動力僅5匹馬力、俗稱「鐵牛」的耕耘機,在民國5、60年代是農業必備的機械工具,但在70年代以後,隨著上百匹馬力的農業動力機械興起,逐漸被淘汰,內城鄉農民發揮創意,將鐵牛與日語稱「力阿卡」的人力手拉車組裝成「鐵牛力阿卡」,用來載稻穀、肥料,為無用的工具找到第二生命。

社區營造有成  退休耆老說農村故事

近年來,面對農村青壯人口外移,內城社區一群有志之士著力社區營造,2005年再利用「鐵牛力阿卡」成立車隊,讓社區內年滿65歲的退休耆老擔任司機,載著外地遊客導覽農村,講述農村故事,打響社區名號。內城社區結合農村風味餐「割稻仔飯」、農事體驗、農村手工藝等活動,發展休閒農業,讓在地居民願意深耕農村,鐵牛力阿卡從最早馳騁農田的6台,迄今已達40多台規模。

內城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簡裕鴻擔任「鐵牛力阿卡」駕駛,並為遊客導覽社區風光。(攝影/游昇俯)

內城社區田園風光。(攝影/游昇俯)

「蹦!蹦!蹦!」馬達聲作響的鐵牛力阿卡,帶領遊客走訪社區各個景點,包括渡船頭、太陽埤、大樹公等,羌仔連埤也是遊客必訪的景點之一。羌仔連埤是雪山湧泉形成的天然埤塘,埤塘的湧泉水供應當地農耕灌溉之用,部分水源則潛入地下成潛伏流,進入2公里外的深溝淨水場,還是供應蘭陽溪以北22萬用戶的自來水來源。

羌仔連埤湧泉水質清澈,出水量穩定,且水溫固定在18、19度,夏季沁涼,冬季則顯得溫暖;由於水源純淨,更成為員山鄉發展有機、友善耕作農業一大有利條件。內城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簡裕鴻表示,近年內城社區及鄰近的深溝村聚集愈來愈多友善耕作的農民,目前員山鄉從事有機農業的種植面積已達60多公頃。

「羌仔連埤」湧泉水清澈沁涼。(攝影/游昇俯)

內城社區水源來自雪山,水質純淨沁涼。(攝影/游昇俯)

首所公辦公營實驗學校 增添內城教育特色

發展休閒農業讓內城社區重新找到活力,社區民眾積極推動把境內的內城國小和榮源國中整併為內城國民中小學,更是宜蘭縣第一所公辦公營的實驗學校。簡裕鴻指出,近年實驗教育風潮興起,內城國中小因此吸引許多家庭將孩子送過來就讀,有的家庭更因此遷居內城,在當地從事友善農業;民國90幾年內城人口一度剩不到1500人,但這幾年已回到1900人。

現年41歲的金正本來是新北市居民,他原從事燈飾業,也曾在考大學補習班教授生物科,為了讓3名子女能接受實驗教育、就讀內城國中小,2017年舉家搬遷內城社區。並且,為了獲得較具彈性的工作時間,金正更轉向從事友善農業,種植起水稻、洛神及筊白筍;金正說,為了能陪伴孩子,加上宜蘭自然環境好,因此決定在此定居,他戲稱「雖然從農一年的收入不比以前一個月」,但仍甘之如飴,未來有機會可以兼職教書,但仍以務農為主業。

內城在地人、現年35歲的黃勝宏,10多年前曾到臺北從事投資顧問行業,但因有感於臺北生活步調太快,朋友、家人都在家鄉,7年前也決定回到內城定居。黃勝宏回鄉初期從事土地仲介,但他發現從事有機農業「有錢景」,也就此投入有機蔬菜栽培,目前是內城唯一生產有機驗證農產品的農民。

懷著對自己鄉土的愛,黃勝宏更與當地具有共同理念的休閒農業業者,利用農閒時間自主做生態復育工作,清理內城水圳、清除外來物種,以及設置人工魚礁、復育魚蝦蟹等,希望讓荒地變綠地,讓內城環境可以重回他童年記憶中的家鄉。

青農黃勝宏在臺北任職投顧工作多年後,才返鄉從事有機蔬菜栽培。(圖片提供/黃勝宏)

青農黃勝宏利用農閒時間清理內城水圳,盼維護內城天然環境。(圖片提供/黃勝宏)

農委會水保局推出「優遊農村 夏日遊購送」活動,親子同遊「內城社區」等金牌農村,可享買大送小,或兩人同行第2人半價的優惠。(攝影/游昇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