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遷華中橋堤外 臺北漁市中繼市場運作順利 3大交通問題暫有解

配合臺北市第一果菜及魚類批發市場改建工程,中繼市場搬遷至堤外華中橋下。

文/蔡旻宏、楊易洲 圖片提供/《漁業推廣》月刊編輯室

夜幕低垂,大半個城市燈火已歇,正當多數人準備入睡的時刻,臺北市華中橋下有群人才開始忙碌工作,喧譁的人聲與明亮的燈光在黑夜中格外醒目,一輛輛貨車魚貫而入停車場,電動車載著保麗龍箱忙進忙出理貨,這裡號稱是大臺北的冰箱「中央魚市場」,供應著雙北地區5~6百萬人口每天的海鮮所需。

臺北市中央魚類批發市場自1975年啟用,原有批發市場因拍賣空間狹窄及停車量體不足越顯擁擠,加上設備老舊及建築安全堪慮,自1992年開始規劃改建,歷經20餘年,在多次溝通協調下,最後於2015年拍板啟動第一果菜及魚類市場改建案,規劃興建符合現代化交易及衛生安全的批發市場,提供市民新鮮的魚貨及友善的購物環境,但全案工期最少需時7年,最快將於2028年落成。

為了持續供應大臺北地區魚貨交易,中繼市場的搬遷不僅做好長期經營的準備,並提供貨主及承銷人更好的服務,目前原位於臺北市萬華區萬大路的魚類批發市場,已順利於3月10日完成搬遷到華中橋堤外的中繼市場營運,建立未來魚市場旅遊帶的新契機。

傳承百年歷史 大臺北的冰箱

說起臺北魚市場歷史,最早可回溯到臺灣日治時期,1922年在西門町設立了「臺北市中央卸賣市場」,統籌收購由各地運來的蔬果和魚,供應給全臺北市的零售業者,可避免農、漁民遭到中間商人層層剝削,並具有平抑物價,維護市場公平價格的功能。傳承至今仍留下許多當時的痕跡,例如交易貨單上商號或買主的名字圈起,意指法人或自然人,還有最早建立起的信用消費額度模式,每名買家需先付35萬元保證金,額度內自由採買,3天內可緩沖支付等習慣沿用至今。

其後歷經多次組織變更,於1975年搬遷至萬大路現址,1988年改組為臺北漁產運銷公司,擁有近百年的歷史,結合周邊農漁產運銷體系,可說是大臺北地區食材大本營,決定臺北市場、超市蔬果和魚貨的價格。

舊有魚類批發市場在萬華已有40多年,建築、設備可說相當老舊,且是單層建築,使用面積以現在來看相當浪費,依據安全和未來發展,必須更新朝現代化發展。由於臺北寸土寸金,也無法搬遷到其他地方,拆建的規劃也因此擱置20多年。直到臺北環南市場改建掀起契機,中央魚市場的改建案受到臺北市政府支持,加上魚市場二代的接班,年青人有不一樣的想法,相對願意支持改建,在多方的努力之下,終於促成此次的搬遷。

中繼市場的冷凍倉庫。

用心改善車流物流 業績穩健成長

以往中央魚市場最讓人詬病的就是停車問題,承銷人如果晚到,需要多花半小時找車位,而且容易擋住動線,車上必須有人看著,隨時準備移動車位。實際走一趟搬遷完成的華中橋下中繼市場,停車位綽綽有餘,貨主與承銷人以悠遊卡依序排隊駛入貨車,運作井然有序,臺北漁產運銷公司副課長丁錦堂表示:「目前卸貨及停車位從原本205格增加到345格,有足夠的卸貨及停車空間,讓中繼拍賣場交易作業可順利進行,現在面積比以前大,吸引承銷人來採購,以前可能需要兩個人來採購,一個人在車上準備移車,但現在一個人即可,解決停車的問題,轉化為吸引人來採購的誘因。」

因為中繼拍賣場位在堤外,過去也曾有攤商反映,擔心搬遷後載貨車流擠入水門,可能造成萬大路與水源路口交通打結,但經過初期加派人力引導,目前已解決交通問題;導入悠遊卡管制停車,承銷人、供應人、貨主都需要收費,進出場皆以刷卡管控,剛開始大家也會反映停車費問題,尤其供應人以往停車是不用收費,但因為收費便宜,當日只要10元不限進出,還可利用悠遊卡記錄流量,目前季票收取3個月900元費用,方便記錄承銷人約1,600名及供應人約400名的車流資訊。

中繼市場卸貨和停車格位增加140個。

新市場可望結合食魚文化 發展體驗式旅遊

隨著現代人飲食習慣的改變,速食受到年輕人喜愛,反觀傳統魚食逐年減少,但無論未來交易量如何,批發市場依舊有它重要的功能,比如定價和快速集散的功能,因此臺北漁產公司總經理陳志芳對新建中魚市場有很深的期許。在臺北市這樣珍貴的土地,如果只是傳統的批發市場,對於這片土地的效率來講,還是不足。批發市場的使用時間大約是夜間6個鐘頭,但剩餘白天的7~8個鐘頭,如果閒置相當可惜。現在除了魚市場設備在進步,世界各國都走向觀光魚市的功能,希望將來魚市場能做更有效率的應用,帶動食魚文化的發展。

陳志芳表示:「在從前資源匱乏的年代,大家常說沒吃過豬肉也該看過豬走路,現在很多小朋友反而嘴裡吃著豐盛的食物,卻從沒機會看到食物生產的過程及生物的樣貌。尤其臺灣為海島國家,人民應該要對海洋有更多的認識,在體驗經濟的年代,魚市場就是一個最好接觸魚類的管道。」

體驗式休閒可濃縮有趣的行程供民眾體驗,比如到鶯歌會做手拉胚、到宜蘭有割稻或拔蔥體驗等,都市人口生活忙碌,若不方便到遠方旅遊,魚市場即可就近提供活動,可以增設料理教室、食魚教室、海洋環境教育或魚市場導覽,讓民眾做做握壽司、學習魚料理或是魚體彩繪等。目前也發想日間增加觀賞魚商場及展示,在視覺、味覺及觸覺多方吸引人潮來訪,達到聚客的效果。

未來新大樓規劃地下1樓為停車場、1樓為拍賣場、2樓販售活體水產及一般水產、3樓設置冷凍庫、4樓停車場,6至9樓為美食街、水產周邊器材、漁業體驗教室和觀賞魚展售等,屬於複合性的海洋休憩場所。特別的是,2025年萬大路捷運站也即將完工啟用,屆時魚市場距離捷運站僅短短300公尺,透過大眾運輸交通,預計可串連龍山寺、西門町、北門到迪化街,形成臺北西區觀光帶,新中央魚市場更有望成為集交易、教育、買賣和日常休閒體驗為一體的場域,發展出更寬廣的未來。

【延伸閱讀】

臺北魚類批發市場拍賣場換新家 惋惜舊拍賣場還有他

本文轉載自404期《漁業推廣》月刊,原文標題〈中繼市場搬遷啟用 中央魚市場新契機〉